套现转贷、诱骗办卡……佛山公布信用卡纠纷五大典型案例

南方+ 记者

信用卡在便利支付和日常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以高质量司法保障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近日,佛山法院深入梳理分析本地信用卡案件审判实务,发布2023年佛山法院信用卡纠纷典型案例。

今年1至11月,全市法院共新收一审信用卡纠纷案件8227件,同比下降25.6%,审结8177件。诉前调解信用卡纠纷47440件,共34034件调解成功,调解成功率达71.7%,纠纷源头化解和实质性化解效果明显。

信用卡五大典型案例

案例1:银行未严格审核签约人身份信息纠纷案

【基本案情】

范某向某银行申请开立信用卡并办理贷款分期业务,应银行要求提交申请材料,其中《分期业务申请表》《共同借款承诺书》的共同借款人一栏填有范某妻子邹某的姓名。某银行因范某逾期还款起诉要求范某、邹某共同清偿贷款本息及手续费、违约金等,邹某诉讼期间抗辩对借款不知情,并提供了两份生效民事判决用以证明范某曾两次携其他女子冒用邹某名义在不同金融机构签订借款合同的事实。经司法鉴定,涉案证据中的“邹某”签名字样及指印与邹某在鉴定过程中采集的检材样本非同一人书写及捺印形成。

【裁判结果】

禅城法院生效判决认为,范某在涉案信用卡项下申请分期借款后未按期还款,已构成违约,依法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向某银行清偿贷款本息、手续费及违约金。邹某未签订涉案借款合同,某银行提交的证据不足以证明涉案债务系用于范某、邹某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两人的共同意思表示,故涉案债务不属于范某、邹某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负的共同债务,对某银行主张邹某承担共同还款责任的诉请不予支持。

【典型意义】

本案中某银行未严格审核签约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及签名的真实性,既违反了《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关于客户尽职调查义务履行的规定,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条第(五)项规定的审慎经营规则。贷前审查是信贷管理的重要程序和环节,是防范金融风险、减少借贷坏账的重要前提,也是确保贷款回收的重要保证。本案在进一步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依法驳回银行要求被冒名人员承担还款责任的诉讼请求,有利于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严格规范发卡行为及授信管理。

案例2:银行不当收取分期手续费案

【基本案情】

2019年6月18日,某银行与甘某签订《信用卡分期业务借款合同》,约定借款金额300000元,分期期数60期,分期手续费39000元,贷款以信用卡透支形式发放,分期手续费采用一次性收取方式。合同签订后,某银行在发放借款本金至甘某信用卡后当日,将分期手续费一次性进行扣收。甘某在合同期内履行了部分还款义务后出现多次逾期还款,某银行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裁判结果】

顺德法院生效判决认为,甘某未按期还款,已构成违约,某银行依约有权提前收回全部的分期本金。分期手续费实质系借款利息的收取,某银行一次性收取全部分期手续费应当视为提前收取整个借期内的全部利息,故截至提前到期日的对应分期手续费某银行有权收取,未实际到期的手续费应当用于抵扣本金。因此,判决甘某承担的还款本金为扣除未到期手续费的数额,并承担以扣减后的本金为基数计算的透支利息。

【典型意义】

本案是以信用卡方式发放分期贷款的典型金融借款案件。某银行提前收取手续费,变相地减少了向借款人发放的贷款本金数额,借款人实际上并未能享有合同约定的全额借款本金的使用权利。人民法院认定未到期手续费实际为预先扣除的利息,在借款本金中直接予以扣除,对银行不当收费行为进行了调整,提醒银行规范经营,依法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案例3:持卡人逾期还款应自担征信不良责任案

【基本案情】

2011年,刘某向某银行申领信用卡,并在申请表上预留手机号码、电子邮箱,在对账单发送方式上选择纸质对账单。此后某银行发布公告自2015年4月起不再纸质寄送对账单。刘某领取信用卡后在2015年7月激活使用,某银行通过刘某预留手机号码每月送达账单信息,信息内容载明若逾期还款将会被报送至征信系统。刘某于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期间出现逾期还款,并在2018年2月期间还清欠款,但其逾期还款行为已被录入征信系统,并最终导致其无法申办贷款。刘某遂以某银行未尽有效通知义务为由,起诉要求某银行撤销不良征信记录并赔礼道歉。

【裁判结果】

禅城法院生效判决认为,结合某银行向刘某预留电话号码发送账单信息以及此前刘某基本保持正常还款状态等,双方在事实上已就催收义务的履行方式达成一致。某银行已尽相应提示义务,刘某主张电话号码进行更换但未有证据显示有将该事实告知某银行,刘某应承担相应举证不能的后果,故判决驳回刘某全部诉讼请求。

【典型意义】

随着征信记录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强,银行作为信用评价的信息提供者,对于持卡人不良信用记录的记载应该更加谨慎。银行在发放信用卡时应留存持卡人的联系方式以及记录账单送达方式以履行有效的催收提示义务,若因银行未穷尽合理的联系方式对持卡人进行催收的,则不应轻率将持卡人列入不良信用记录。相应的,持卡人亦应强化信用意识,理性判断个人的经济能力,避免出现因偿债能力不足或者忘记还款等等原因导致被列入不良征信记录。本案对于进一步完善个人征信制度,推动诚信社会建设,具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案例4:持卡人利用信用卡套现转贷的行为无效案

【基本案情】

林某因信用不够无法直接向银行借款,遂向相识的袁某提出借款请求,并商定由袁某以个人名义向银行申请贷款后转借林某。林某告知袁某其已通过中介公司联系好银行,并带袁某到中介公司办理贷款手续,成功从两家银行处分别办理信用卡贷款100000元、120000元。袁某随即将贷款所得的220000元转账给林某,双方约定上述借款3年内还清本息,在还款日前由林某将欠款还至袁某银行账户进行扣款。此后,林某向袁某出具承诺书,确认该笔贷款为其所借,所有的还款责任及与此有关联的其他责任都由其承担,如果袁某因此受到经济损失,其愿意赔偿损失并以房产抵扣损失。2022年11月8日,袁某应林某请求再次借款15000元给林某。其后,林某归还了部分款项,拖欠袁某借款本金224744.26元及相应的利息。

【裁判结果】

三水法院生效判决认为,针对袁某通过信用卡套现方式出借给林某的款项220000元,该借款行为应认定为无效,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故判决林某返还相应款项及利息。

【典型意义】

本案是利用信用卡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进行转贷的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三条第(一)项规定,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信用卡的发放是基于持卡人的信用情况,持卡人使用信用卡套现再转贷他人的行为,加大了信用卡被恶意透支、形成不良贷款的风险,损害发卡行的权益,严重影响金融机构贷款监管秩序。本案依法认定当事人串通的转贷行为无效,充分反映了人民法院对信用卡套现行为的否定态度。

案例5:诱骗他人办卡实施信用卡诈骗案

【基本案情】

2018年始,林某某谎称可以帮被害人刷流水提高信用卡额度、办理贷款、充账单,诱骗众多被害人开通信用卡或者提交多个信用卡及信用卡资料,通过刷POS机套现、手机授权操作、编辑虚假注销信息、控制银行预留手机等方式将套现金额用于个人使用,导致被害人损失合计80余万元,并套取被害人建行快e贷、平安银行贷款等导致损失合计30余万元。大部分被害人的信用卡在开卡之日起就被林某某持有并使用,林某某在使用信用卡过程中修改开卡保留的手机号,使被害人无法掌握自己信用卡的使用及还款情况,期间,林某某还利用一些被害人不懂操作网贷平台的弱点,骗取被害人在各贷款平台的贷款,给被害人造成巨额损失。

【裁判结果】

南海法院生效判决认为,林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数额特别巨大,又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分别构成信用卡诈骗罪、诈骗罪,应数罪并罚。林某某归案后如实供述其主要罪行,且认罪认罚,依法从轻处罚。故以信用卡诈骗罪判处林某某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以诈骗罪判处林某某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四万元,合并执行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十四万元。

【典型意义】

本案是以骗取他人信用卡或骗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通过POS机、手机等通讯终端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的典型案例。本案受害人数众多,被骗金额合共120余万元。在此类案件中,因被害人对相关的信用卡管理、小额贷款制度不熟悉,还容易滋生与信用卡相关的网贷、花呗、借呗等平台的诈骗犯罪,严重危害金融管理秩序,社会危害性极大。本案警示广大社会公众必须谨慎保管自己的信用卡及相关个人信息,依法依规持有和使用信用卡,以免被犯罪分子利用漏洞,从而损失钱财。

南方+记者 唐梦

通讯员 佛法宣

编辑 梁彩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