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千百年沉淀,
惠州非遗种类繁多,生生不息,
是惠州人民用勤劳、智慧所造就的文化瑰宝,
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形成了独属于惠州的文化内涵。
也正因为有一代又一代非遗传承人的坚守,
那些巧夺天工的技艺才得以走过千万时光,
不被岁月蒙尘。
昨日,
《师傅,请指教!》第二季迎来收官之作。
01
直播,让非遗“活”起来
11月30日,东江传媒网云频道联动惠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推出的大型原创系列直播《师傅,请指教!》第二季圆满收官,主播李馨、惠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非遗负责人林立带着观众一起走近那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的古老智慧,通过互动体验的形式展示非遗项目,听惠州非遗传承人讲述一瞬一生的故事,把镌刻着历史记忆的非遗手艺重拾,让非遗“活”起来,让坚守手艺的灵魂不再孤独。
非遗需要被看见、被了解、被热爱。自10月17日开播以来,《师傅,请指教!》第二季通过社交媒体、图文报道、短视频、移动直播等更直观、互动性更强的新媒体传播方式讲好惠州非遗故事,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媒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师傅,请指教!》第二季播出十期,共刊发原创推文、短视频二十余条,惠州发布、东江传媒网云频道、惠城发布、惠城文旅体、惠州市惠城区文化馆等各大平台累计播放量超30万人次,惠州非遗频频出圈。这种“接地气”的传播形式,赋予了惠州非遗新的生命力,也让更多人看见、热爱非遗。
△惠州糯米酒酿造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钟兴玲、周毅
非遗的“活”,不仅是活化的“活”,也是生活的“活”、鲜活的“活”。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非遗古老又陌生,但其实非遗源于生活,又真切地融入生活。在《师傅,请指教!》第二季中,非遗的“活”是需要经过蒸饭、下饼、糖化、发酵、压榨、炙烤等12道工序制作而成的糯米酒,用沙子爆炒成“金”的金镶肉;亦是寄托美好祝愿的惠州剪纸,为书画做“嫁衣”的装裱技艺......直播间也引发了不少网友评论:“原来非遗离我们这么近!”非遗不再是一件件触不可及的工艺品和一门高深莫测的古老智慧,也是我们触手可及的生活。
△金镶肉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学胜
非遗传承离不开创新,在《师傅,请指教!》第二季中,我们看到了口感清甜但功效不减的新式凉茶、形态质朴逼真且造型生动活泼的创新浮雕式泥塑画、各式惠州特色文化和自然风物的剪纸......传承与创新是这场直播的重要话题之一,只有不断地探索创新,将非遗之“古”与时代之“新”相结合,才能让非遗更鲜活。
△惠州剪纸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雅晶
02
热爱,让非遗传承下去
非遗之所以具有跨越岁月的底气,正在于有一代一代人会在大千世界红尘滚滚中,修炼一份静气、打磨一段光阴、延续一味陈香。在《师傅,请指教!》第二季,一名又一名择一事,终一生,在坚守中淬炼匠心,在传承中砥砺前行的非遗传承人赢得观众的赞美和钦佩,他们泰然自处、甘之如饴的处世之道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生智慧。
这个时代很浮躁,有些人急功近利,但总有人在热爱,在坚守。正如惠州书画装裱技艺传承人王伟华说道,“做我们这一行,要沉得下气,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用耐心细心和时间较量,虽然也有很多年轻人上门学艺,但不到几天就因为耐不住寂寞,都离开了,我很理解他们,但仍希望能有更多年轻力量学习非遗,让这些珍贵的手艺不要失传。”
△惠州书画装裱技艺传承人王伟华
惠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非遗负责人林立表示,“这些非遗传承人用一生的时光,以一颗颗热爱非遗的赤子之心,传承和发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直播,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向大家‘种草’非遗,尤其吸引更多年轻人热爱非遗,传承非遗,让非遗走进他们的生活。”
今年来,惠州不断探索非遗活态传承,常态化开展非遗宣传展示和体验交流活动,惠州多彩非遗闹元宵大巡游、惠州非遗嘉年华、“非遗一夏”、“非遗少年说”等各式各样的非遗活动火爆“出圈”,通过开展非遗公益学堂、非遗进校园,切实推动非遗从小众化走向大众化,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惠州非遗的魅力,增强对惠州非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此外,惠州以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文艺、非遗+文物等多类结合为抓手,促进非遗与社会全方位链接,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推动非遗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为实现文化自信注入强有力的非遗力量。
据了解,今年来,东江传媒网云频道推出《小鸟们的乐园》《发现惠州之美》《好样的,惠州人!》《师傅,请指教!》第二季等系列原创直播,从百姓故事到非遗文化,从城市风貌到人文地理,多角度呈现惠民之州。接下来,东江传媒网云频道将继续打造原创精品主题直播活动,传播惠州文化和旅游风光,讲好惠州故事。
来源:东江传媒网,转载请注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