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各级卫生健康部门紧紧围绕深化医改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纵横联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沉入基层。通过持续提升县级医疗水平,打造高效县域医共体,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全市医改工作实现提效破局,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提供坚强的健康保障。
打造高效县域医共体
实现“大病不出县”
为推动我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制定《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要以强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县域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近年来,河源市大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其中和平县县域医共体建设取得较大成效,紫金县推进力度尤为突出。
和平县医共体2019—2021年连续三年获全市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2021年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入选2022年《中国改革年鉴》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实践案例》,2022年11月被遴选为全省第一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通过加强组织、基础、人才三大保障,强化要素保障、机制建设、资源整合、公卫服务,推动人员、管理、学科、设备、病种五个下沉,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强力构建“县强、镇活、村稳”的医疗健康服务新格局,有效推动了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截至2023年6月,和平县县域内住院率达83.2%,基层就诊率达69.43%、较同期提升17.18个百分点。
紫金县成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管委会和医共体理事会,统筹推进医共体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县人民医院的医共体总医院带动作用,以全科医生特岗计划为契机,县人民医院每年派出30多名心内科、呼吸科、肾内科、消化内科、儿科等专科技术人才下沉到医共体成员单位进行临床带教、坐诊等,带动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提升;选派18名科主任、18名护士长到各乡镇卫生院挂职业务副院长和总护士长,深度参与各分院管理与学科建设,切实增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同质化、一体化水平。截至2023年6月,紫金县县域内住院率从2019年的76%提升至80.9%,增速全市第一;基层上转患者919人,同比增长106%;牵头医院下转患者1239人,同比增长207%。
积极发展医养结合
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医养结合是新型的养老模式,推进医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河源市“十四五”时期“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等文件中提出要促进医养结合发展,不断满足老年人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近年来,河源市积极推动医养结合机构发展,创新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不断增强服务供给能力和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打造河源特色医养结合产业,努力为当地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医养结合服务。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河源市已有9家医养结合机构,其中民营4家,公立5家;床位1747张,其中养老床位1034张,医疗床位713张,入住520多位老人,入住的老人多数为失能、半失能老人。
连平县中医院积极探索新时期欠发达地区医养结合模式为目标,于2020年3月成立连平县中医院医养结合中心。该院是河源市第一家增设养老服务、集中供养农村困难老人的公立医院,对失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实行统一管理,提供医疗和专业护理的双照顾,做到吃、住、医疗、康复、保健、休闲融合为一体。自医养结合中心成立以来,为230多位困难老人提供了优质的医养结合服务,得到了入住老人及社会广泛赞誉。该院解决失能五保老人的医养结合模式得到了省卫生健康委的好评,并在2021年全省医养结合工作现场会上作经验介绍。
和平县中医院于2022年10月24日成立了医养结合中心,前期开设床位53张,配备专业技术人员18人,利用完善的医疗设备和温馨的居住环境,为老人提供医疗诊治、康复护理、生活照护、临终关怀等一体化“医康养护”服务。该中心以多学科联合诊疗、中医药特色、专业化优质护理等十大优势,为入住老人提供24小时医疗保障和生活照护,突出中医药康养和社区居家医养深度融合的特色,推行“养老照护服务+健康管理服务+按需医疗服务”三位一体的医养结合服务,积极探索新时期欠发达地区医养结合模式。该医养结合中心自成立以来,已为80多位老人提供周到的医养结合服务,得到了老人及家属的良好评价。
连平县中医院与和平县中医院模式得以在全市全面推开,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有效提升,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可及的医养结合服务。同时,河源市鼓励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依法开展医疗服务,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签约合作,养办医、签约合作、嵌入式等多元模式也加快发展,基本构建起医养有效合作机制。
南方+见习记者 王嘉豪
通讯员 温志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