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南粤文明复兴之路:《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简介

广东省户外运动协会
+订阅

探寻南粤文明复兴之路:《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简介

——《南粤古驿道工作实践与探索》文章精选(九)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

  

  一、项目意义

  南粤古驿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资源丰富,以古驿道为纽带,整合串联沿线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将古驿道的保护利用与旅游、文化、体育、休闲、农业和扶贫等工作相结合,让陈列在南粤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在提升广东历史文化遗产影响力、展示岭南地域文化特色、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精准扶贫”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目标

  积极响应广东省“文化强省”战略,以古驿道线性历史遗产空间为载体,探索其保护和活化利用方式,弘扬岭南优秀文化,为公众创造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线性文化空间,为欠发达的小城镇和乡村地区发展注入新动能,促进古驿道沿线社会、经济发展,实现驿道文化复兴。

  2.1展现岭南历史文化和地域风貌的华夏文明传承之路。

  2.2促进粤东西北城乡经济互动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经济之路。

  2.3推动广东户外体育、乡村旅游发展的健康之路。

  3、技术路线

  通过大量的史料研究和实地勘察,掌握南粤古驿道发展的历史沿革、现状保存情况和分布特征,结合对地方志和文献典籍的研读,发掘驿铺、遗存线路、历史记载线路位置等信息,确定历史上古驿道线路的走向。以此为基础,对广东省域层面古驿道的保护与利用进行总体规划和统筹安排。

  3.1总体布局方面,重点确定古驿道线路空间结构、线网布局、服务设施系统、标识系统、交通衔接系统,明确全省古驿道系统性内容。

  3.2功能利用方面,围绕古驿道线路、发展节点及配套设施,对古驿道产业、主题游径开发、户外运动组织、沿线镇村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规划策略和指引。

  3.3线路规划方面,结合线路空间结构,针对每条线路进行规划,包括文化特色、线路布局、特色主题区、主题游径、沿线镇村发展、分线路建设指引等内容。最后,通过制定行动计划,确定近、中、远期的建设目标和计划,并制定线路设计指引,指导地方开展古驿道保护与利用工作。

  4、基础研究

  4.1概念界定

  古驿道:是中国古代国家为政治、军事、财政需要,从中央向各地传递谕令、公文、官员往来、运输物资而开辟的道路,并在沿途设有驿站,配备驿卒、驿马、驿船等设施,提供易换马匹、暂住服务的地方[1]

  古驿道线路:是以古驿道为载体,集合沿途城镇、村寨、古建筑、闸门、驿站、码头、桥梁、驿道等文化元素在内的一种线形文化景观。

  南粤古驿道线路:是指以广东省古驿道历史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为核心,通过古道、步道、绿道、风景道、水道等多元的线性载体,串联沿线的古驿道遗存、历史文化城镇村、文物古迹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等节点,挖掘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公众创造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线性文化空间。

  4.2历史沿革

  4.3线路走向

  广东古驿道线路主要分为三个方向,以广州为中心,形成北路、东路、西路三个方向的古驿道线路。北路,主要指位于广州以北的粤北地区通往江西、湖南等地古驿道网络,包括两个方向,一是秦汉时期与湖南的联系线路,二是与江西的联系线路,分水陆两路进入广东省境内;东路,主要指位于广州以东地区联系粤闽赣、到达漳州、泉州等地的东西向联系古驿道网络,主要分为两路,即潮惠上路与潮惠下路;西路,主要指位于广州以西沟通粤、桂、琼三地的古驿道网络。

  另外,珠三角西岸地区古驿道线路,主要指广州以南、珠江入海口西岸地区的近海岸的古驿道网络,主要为广州与珠江口地区——中山、珠海、澳门等地的联系,最终通过港口与海外联系。

  5、总体布局规划

  5.1空间结构

  基于广东省古驿道线路的历史研究和现状调研,梳理出全省古驿道线路网络,形成以广州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延伸的南粤古驿道线网。同时,在古驿道及其相关遗存挖掘与保护、古驿道线网布局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历史人文、自然生态、交通组织、城镇发展和精准扶贫等要素,形成全省古驿道线路空间结构。

  全省古驿道典型线路共6条,包括粤北秦汉古驿道线路、北江-珠江口古驿道线路、东江-韩江古驿道线路、潮惠古驿道线路、西江古驿道线路、肇雷古驿道线路等。同时,结合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源地的历史文化特征,重点推动4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出海口纪念地,包括广州黄埔古港、汕头樟林古港、台山海口埠和徐闻海丝始发港。

  5.1.1粤北秦汉古驿道线路:秦汉南拓之路[9]

  粤北秦汉古驿道线路是沟通中原和岭南最早的古驿道之一,始于秦汉。主要位于粤北韶关乳源县、乐昌市和清远连州市境内,包括乐昌和乳源的西京古驿道(东线)和宜乐古驿道,连州和阳山的西京古驿道(西线)、茶亭古驿道和秤架乡古道,仁化的城口湘粤古道等。

  5.1.2北江-珠江口古驿道线路:古瓷贸易和中原南迁之路[10]

  北江-珠江口古驿道线路是岭南地区自唐代以来最重要的古驿道线路,分为北江段和珠江口段。北江段是从江西入梅岭至南雄,经浈江到韶关市区,再顺北江而下,经清远至佛山三水思贤滘,最终到达广州黄埔古港,另一路则由陆路沿北江向南,至清远佛冈转从化到达广州市区。珠江口段则是以珠江口西岸线路为主,有广州黄埔古港、岐澳古道、长南迳古道、台山海口埠等古道遗存,形成以广府文化、近代革命文化和侨乡文化为特色的南迁出洋之路[11]

  5.1.3东江-韩江古驿道线路:客家迁徙和潮客贸易之路

  东江-韩江古驿道线路是唐代之后广州沟通粤、赣、闽三省商贸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主要分为两段,包括东江段和韩江段。

  东江段从广州向东出发,沿东江经东莞石龙镇至惠州府(今惠州市),经河源市区至龙川县枫树坝镇,联通了广府文化核心区和河源客家文化区,形成以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宦游文化、红色文化等为特色的客家迁徙之路[12]

  韩江段是指从河源龙川向东经梅江至梅州市区,再经梅县松口镇、大浦县三河镇转入韩江。顺韩江而下,经潮州、汕头樟林古港到达韩江出海口;溯韩江而上,可接汀江,达福建长汀县。该古驿道联通潮汕文化核心区和客家文化核心区,形成以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侨批文化、海洋贸易文化、宗教文化等为特色的潮客贸易之路和粤闽赣盐运之路[13]

  5.1.4西江古驿道线路:广府发源之路[14]

  西江古驿道线路始于秦汉,是沟通两广的重要驿道。从湖南永州经灵渠南下,经漓江达广西梧州进入西江,顺西江而下,经肇庆封开县、德庆县、高要县、端州区、鼎湖区等区县,最后到达佛山思贤窖。向东可经东平水道到达广州,沿线还包括贺江、绥江等沿线古驿道支线网络。沿线古驿道遗存包括封川石街、羚羊峡古栈道、梁村燕岭古道等。

  5.1.5潮惠古驿道线路:海防文化体验之路[15]

  潮惠古驿道线路从南宋开始,成为沟通粤闽的广东沿海交通要道,从广州向东出发,以陆行为主,沿海岸线,经惠州、海陆丰、惠来、潮阳,最终到达潮州。沿线拥有海防文化、侨批文化、海洋商贸文化、潮汕文化、宗教文化等,古驿道遗存包括羊蹄峻岭古驿道、西片古道、风吹岭古道等。

  5.1.6肇雷古驿道线路:海丝起源之路[16]

  肇雷古驿道线路始于元代,是广州与粤西的联系通道。主线共分东西两路,东路从肇庆端州出发,途经新兴、恩平、阳江、高州、雷州、徐闻,越琼州海峡直抵海南岛;西路从肇庆德庆出发,经罗定、信宜,再到高州与东路汇合,直达徐闻、海南。该古驿道线路以海洋贸易文化、雷州原生文化、云浮南江文化、六祖禅宗文化等为主要特色。

  依据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空间结构,形成全省“主线+支线+发展节点”古驿道线路系统。六条南粤古驿道线路,包含14条主线,56条支线,贯穿全省21个地级市、103个区县,串联1180个人文及自然发展节点,全长约11230公里。其中,陆路古驿道线路长约6900公里,水路古驿道线路长约4330公里。

  5.2 设施系统规划

  5.2.1服务设施系统

  古驿道服务设施系统主要包括区域服务中心、驿站。根据古驿道功能设置和管理维护的需求,配套设置或建设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游憩设施、文化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环境卫生设施,以及为保障古驿道正常使用而必须配置的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等。为古驿道使用者提供通勤、休憩、旅游、指示、停车、交通换乘、卫生、安全等服务。

  5.2.2标识系统规划

  结合古驿道线路、沿线发展节点、服务设施、交通节点、连接线等对象进行设置。标识系统的设计与建设按照《古驿道标识系统研究》(由省住建厅另行制定颁布)执行,统一采用“南粤古驿道”标志。

  5.2.3交通衔接系统规划

  交通衔接系统包括古驿道与区域交通系统、城市交通系统和绿道系统的衔接。通过建设交通连接线、设置交通换乘点、完善停车设施配套、加强古驿道与绿道的融合等措施,提高古驿道的可达性。

  6、功能利用规划

  6.1古驿道沿线产业发展规划

  加快推进古驿道与旅游产业、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现代农业、特色制造业等关联产业的融合,培育古驿道产业新型业态,提升古驿道的综合功能和品牌效益:建设古驿道特色文化廊道;强化古驿道旅游产业带;发展古驿道户外体育运动产业带;构建古驿道科普长廊;引导形成古驿道特色制造业走廊。

  6.2古驿道特色镇村发展规划

  结合古驿道沿线的特色乡镇和特色村落的资源分析,确定248个特色乡镇和416个特色村落,以古驿道进行串联,建设文化镇村风情带,促进沿线镇村古驿道相关产业建设,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6.3古驿道精准扶贫规划

  古驿道线路是一条复合发展带,根据古驿道线路沿线贫困村自身及周边资源特点、县域产业发展思路与扶贫计划、古驿道沿线功能需求,按照扶贫措施划分为旅游观光型、农林发展型、城郊服务型和生态改善型四类扶贫村,通过古驿道沿线开发,带动其发展。

  6.4古驿道户外运动发展规划

  结合发展古驿道体育产业带和提供多元的古驿道户外运动产品的目标,规划利用古驿道线路和沿线资源,提出可开展的户外运动项目。其中,可结合古道、步道、绿道、风景道、水道等线路载体和历史文化城镇村、水文地貌等特色资源,开展户外运动项目,发展“南粤古驿道”体育产业带。

  6.5古驿道旅游发展规划

  结合古驿道沿线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条件,策划多样化的古驿道主题游径,如历史文化径、地理探险径、自然观光径、近郊休闲径等,并配套建设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

  7、线路规划(以粤北秦汉古驿道线路规划为例)

  7.1秦汉南拓之路—粤北秦汉古驿道线路规划

  7.1.1文化特色

  秦汉南拓之路,是广东省古驿道的“开端”,更是广东省由蛮荒之地被辟为华夏领土的大前提。秦汉古驿道位于湘粤边界粤北山区,坐拥天然的凶险又绝美的山地自然风光,保存着丰富的古道、古驿、古关、古陂、古堡遗存与古村落,通过对军事文化、邮驿文化、商贸文化、移民迁徙文化和宦游文化的历史研究,明确其物质载体和利用方向,并植入相关的活动内容。

  7.1.2线路布局

  粤北秦汉古驿道线路包括3条主线和3条支线,总长共约951公里,其中陆路长约668公里,水路长约283公里,途经韶关、清远2个地级市及境内的乐昌市、乳源县、仁化县、连州市、阳山县与英德市等6个县市。主线包括西京古驿道(西线)、西京古驿道(东线)和茶亭古驿道,长约580公里;支线包括宜乐古驿道、城口湘粤古驿道、阳山秤架乡古驿道等,长约371公里。

粤北秦汉古驿道线路:特色文化分布图

粤北秦汉古驿道线路:线路布局规划图

  7.1.3线路建设指引

  针对每条古驿道,对其线路布局、功能开发、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划建设指引,如下表所示(以西京古驿道西线为例):

表2 西京古驿道(西线)规划建设指引 

  7.2古瓷贸易、南迁出洋之路—北江-珠江口古驿道线路规划(略)

  7.3客家迁徙-潮客贸易之路—东江-韩江古驿道线路规划(略)

  7.4广府发源之路—西江古驿道线路规划(略)

  7.5海防文化之路——潮惠古驿道线路规划(略)

  7.6海丝起源之路—肇雷古驿道线路规划(略)

  8、规划实施

  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和利用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实现总体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还需要配套一系列的研究、规划和相关政策。目前,已经完成的相关研究和建设指引有:《南粤古驿道综合调查研究报告》《欧美文化线路发展研究专题报告》,《南粤古驿道保护与修复指引》《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设计指引》《南粤古驿道示范段建设标准研究》《南粤古驿道管理和维护机制研究》《南粤古驿道线路汽车露营营地建设指引》等。

  同时,2017年在全省选取了8个重点地段(线路)作为南粤古驿道建设示范段,先行先试,分别是:台山海口埠-梅家大院、乳源西京古道、汕头樟林古港、从化钱岗古道、饶平西片古道和麒麟岭古道、南雄梅关古道、云浮南江古水道和珠海香山古道。从2018年开始,全省选取了11条线路进行重点打造,全面推进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和利用。近年来,南粤古驿道的文化品牌已深入人心,其保护和利用工作已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展现历史文脉、传承红色记忆、带动乡村振兴、提升休闲生活质量的重要平台。

  在此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省政府、省住建厅、省自资厅、省文旅厅、省体育局和其他有关政府部门及各地方政府围绕规划的落地实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综合各个部门的资源,形成叠加效应,快速有效地推进南粤古驿道线路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为南粤文明的复兴、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图片来源:

  文中所有图表均来源于《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项目组。

  参考文献:

  [1] 杨正泰.明代驿站考[M].上海古籍,2006.

  [2] 柯西钢.古代秦岭驿道及其南北沟通考——兼考关中方言对秦岭南麓区域的传播、渗透[J].社会科学家,2010年11月,第11期,第163期:28-31.

  [3] 邓飞龙.三国时期孙吴对岭南古道“湘桂走廊”的倚重——兼论大庾岭古道的开发[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5年9月,第36卷,第9期:18-21.

  [4] 蔡良军.唐宋岭南联系内地交通线路的变迁与该地区经济重心的转移[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33-42.

  [5] 陈伟明.宋代岭南交通路线变化考略[J].学术研究,1989年第3期:68-71.

  [6] 虞坤.元代广西对外交通研究[D].保存地点:广西名族大学,2011.

  [7] 颜广文.元代隆兴至潮州新驿道的开辟及对赣闽粤三省省界开发的影响[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2期:11-18.

  [8] 刘素霞.明清时期岭南北江流域交通变迁研究[D].保存地点:暨南大学,2013.

  [9] 何海龙.边缘之拓治——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开发[D].保存地点:厦门大学,2007.

  [10] 陈隆文.梅关与梅关古道[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年,第26卷第1期:42-47.

  [11] 曾旅湘.从黄埔古港看广州海外贸易的发展[C].2014广州论坛论文集.出版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2014年:275-281.

  [12] 吴福文.唐末至北宋的客家迁徙[J].东南学术,2000年,第4期:65-70.

  [13] 郑向东.古代韩江流域经济地理研究(秦·元)[D].保存地点:暨南大学,2011.

  [14] 谢日升.清代广西桂平梧道区域交通与商业研究[D].保存地点:广西师范大学,2010.

  [15] 陈丽.清代后期汕头的对外贸易(1860-1911年)[D].保存地点:暨南大学,2005.

  [16] 赖琼.历史时期雷州半岛主要港口兴衰原因探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18卷第3辑:101-106.

  (原文2023年4月28日发布于公众号“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作者:唐曦文、梅欣、叶青,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