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金星:问我的底气从哪儿来?从舞台上来
金星一出现,腰板笔直,气质绝佳,语速飞快。原本预留30分钟的采访,话赶话,17分钟就结束了。
“我刚在太古汇买东西,很多人认出我就问,金老师你来干嘛来了,休假吗?我说休什么假,今晚我要演出的!赶紧给我买票去吧,在广东艺术剧院。”她快言快语。
带着10年前的作品《三位一体》,时隔三年,金星舞蹈团再次为广东现代舞周压轴。
“用好作品来打开市场,不要叫冤。”金星说。
她从厚重的红色幕布探出身来,像老朋友一样和观众唠嗑儿。
“她讲的很好。”观众都在感叹。
“我为啥在这讲这么长时间,因为我的演员正在我后面翻地胶。”金星调侃:“没办法,民营舞蹈团是这样的,活儿都得我们自己干。”
现代舞小众吗?小众。
现代舞者生存艰难吗?难的。
民营舞蹈团运营容易吗?很不易。
2003年,成立4年的上海金星舞蹈团实现收支平衡,凭借票房收入维持正常运营。但在创作上,金星坚持不拉赞助,自掏腰包孵化作品,以保持更大的创作自由。
她确有一股傲气,走自己选的路,从不怨天尤人,“直播带货也可以养团呢!”
“金老师的底气从哪儿来?从我的舞台上来。”言语间透着无穷力量的金星,接受了南方+记者专访。
谈创作
“从没指望一个作品成为现象级”
小南:这两年“爆款”舞剧很多,一部剧能养一个团。现代舞是否可能打造现象级的作品?
金星:不用现象级,这不用比的。《只此青绿》是通过春晚被观众看到。我觉得,就那段舞好看。但真正靠票房收入就能维持运营,不拿国家一分补贴的,是金星舞蹈团。
《红楼梦》很有画面感,很有结构感,视觉效果很好,有很多形式上的变化。但我觉得缺失了很重要的东西——舞蹈的段落。我没看到一段好的双人舞、独舞。这是我个人感受,不代表别人。
现代舞不需要现象级的作品。金星舞蹈团从来没有指望任何一个作品成为现象级,只红一年,第二年没了。我已经20多年,秉承着对舞台的认知,对现代舞的发展和创新,一直不停拿新作品来演。最后,我们培养了国内国外一批喜爱金星舞蹈团的观众。
这个群体逐渐庞大起来,就挺好的。
小南:这次带到广东现代舞周的作品有何亮点?
金星:《三位一体》是金星舞蹈团2017年的时候建立的一个作品品牌,有3个版本,这次带来的是《三位一体①》,每个版本都由3个不同的作品组成,各30分钟,由来自3个不同国家的编舞家为舞蹈团量身打造。
国际化的合作,更多地还是回归现代舞本真,用纯肢体的表达,抒发我们对生活的一种感悟。从人出发,关注人的感受,我认为这是现代舞最重要的立足点。
谈生存
“商业和创作一点不矛盾”
小南:去年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现代舞团之一“陶身体”剧场解散;《云南印象》舞蹈团也解散后重组。对此,您怎么看?
金星: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嘛。不至于的。要解散就彻底解散了嘛,怎么过两天又回来了呢?这是每个艺术家选择的活法。你可以选择放弃的嘛。
人要想生存的话,任何方法都可以生存的。你看我卖货卖得多来劲呢,我要挣钱养我的舞蹈团啊。但是你为了什么生存?并不是说我没有市场了,没有观众了,没有钱了,就活不下去了。有不同的活法。
小南:您是怎么看待商业和创作的?
金星:商业和创作一点不矛盾。创作是一个艺术家永远迸发的灵感,而在商业社会,你不要否定商业,没有它你无法生存。在商业的基础上,怎么建立自己的思想表达、舞台呈现,这是艺术家该考虑的问题。
所以为什么说作品是老百姓买单呢?金星舞蹈团这么多年从来不请任何评论文章,我不需要。观众就是真正的口碑。如果作品没人看的话,这个作品自然就淘汰了。只要我的票能卖得出去,就说明我有市场。
《三位一体》是我们10年前的作品了,还在全世界演出,而且日程排到了2025年。下个月我们要在杭州演的《海上探戈》,已经是快30年前的作品了。金星舞蹈团有7台不同的作品,而且我们还在搞创作,也就培养了很多演员。
小南:前不久您刚刚来过广州,带来自导自演的话剧《日出》。您怎么看待跨界尝试?
金星:《日出》本来演两场,后来一票难求,又加演了一场。我不跳舞了,但我可以编,不编舞了,我还可以作为演员站在舞台上。
我还是那句话,剧场舞台没有抛弃过任何人,只有你自己选择放弃舞台,那是你的选择。我选的是坚守舞台,我的舞蹈团和我站在一起。无论我多么忙,舞蹈团演出我准会陪着他们一起,跟观众在一起。我自己站在舞台上,则通过舞台剧,不停地创新,明年我要开始排练《樱桃园》。
还是用好作品来打开市场吧,不要叫冤呢。这是我一直在说的话。
谈变化
“拿出真本事、真作品来和观众交流”
小南:今年杨丽萍老师的《孔雀》重排,作品尺度问题曾引发网络热议。您怎么看待这些争议?
金星:我觉得还好,杨老师的服装也好,她在舞台上塑造这个角色也好,没有必要刻意去争论。互联网会放大一些问题,但你说10年前就这么跳了,10年前你干嘛去了呀?我觉得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我的舞蹈团服装也是我来设计。我对作品有感觉,我也知道中国的色彩感觉,对演员身材、舞台需要、编舞想法都更加了解。
小南:现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上的舞蹈博主也很多,您认为观演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
金星:这是短效应。短视频只是很快地博了一下眼球,不会成为长时间站在舞台上的东西。现在很多年轻人做了一场演出,舞蹈不够好,演后谈来凑;很多作品也是舞蹈不够,谢幕来凑。干嘛呢?你要把舞蹈给跳足了。
视频只是一个展示,只是信息的索取和传达,而舞台是有特殊要求的。进到剧场以后,在这一亩三分地上,你是要拿出真本事、真作品来和观众交流的。否则凭什么让人家坐两个半小时看你作品呢?
小南:现代舞的完整表达、它的生命力,必须在剧场里?
金星:肯定要在剧场里面检验的。拍10个漂亮的短视频没用,拿出个完整作品到舞台上遛一遛,看看能不能支撑半小时乃至50分钟。不是那么简单的。
小南:您很看重服装对于舞蹈的重要性。
金星:很重要。服装也是舞台上演员的一个语言符号的表达,并不是好看就行的。通过不同的服装,观众可能突然觉得,“诶,这个女孩儿穿衣风格跟你很像”“我看到舞台上那个人很像我男朋友”,关系就这么建立起来了。
我们和古典舞不一样。古典舞跳的是绢人、画人,现代舞跳的是活生生的人,舞台上所有的呈现、发生的事情都和观众是有关系、有连接的。因此服装上要更加真实,色彩搭配又要高于生活。
谈土壤
“百说不如一跳!”
小南:时隔三年来到广东现代舞周,您是否有观察到这个平台,包括广东现代舞发展的一些新变化?
金星:每次来到广东演出,我都像是在给广州这个城市、广州所有的观众包括我的老师,做汇报演出。因为我现代舞事业腾飞的起点,就在广州。1987年,我从这里走向美国,走向了全世界。当我再回到这里,心情都特别复杂。没有广州,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舞。
从整个大环境来讲,广东现代舞周还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无论多么艰难,把观众群培养起来,因为它是中国现代舞的航标灯。
已经做得很好,很不容易了。在互联网冲击下,人们对短平快的东西接触太快,花时间走进剧场的人更多是冲着明星效应,真正冲艺术来看的,还是少。而现代舞真是要做出选择的。所以我觉得观众群慢慢培养吧,我还是有信心的。
小南:您对粤港澳三地现代舞团、对大湾区现代舞创作和发展有何建议?
金星:一定要有作品出现,一定要创新。而且我呼吁,喜欢现代舞、想用现代舞做表达的年轻人们,千万不要孤芳自赏,做那些掩耳盗铃、无病呻吟的东西,不要做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还是要以本真出发,开发肢体,用肢体创造新的语言,产生交流。
社会也要给剧场、给演员一定的扶持。金老师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不会再有第二个金星了。我知道太不容易了,很多年轻人现在越来越不容易,要想把作品呈现在舞台上太难太难。追求现代舞的舞者,要有足够的信念和定力,要坚持,不要太容易被环境所干扰。多少学现代舞的孩子刚开始充满激情,最后被生活打得稀里哗啦的。
我相信会越来越好。30年前中国还没有现代舞,而且广州这个地方应该值得骄傲的,活跃在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现代舞者都是从广州走出来的,包括本人。
小南:金星舞蹈团未来和大湾区舞团会有更多合作吗?
金星:希望有。我觉得任何一个艺术团体,艺术总监特别重要,行政管理和运营销售是一方面,但是艺术方向特别重要。
好在金星舞蹈团的艺术方向一直是我来把握。我不编舞,起码我按照我的方法去选择艺术编导来我的团打造风格。不是所有的风格我们团都能跳的,我也选择我看中的艺术家,有的艺术家很好,但不适合我的舞蹈团,我不邀请。
我希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湾区的现代舞也好,北方的现代舞也好,南方的现代舞也好,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就好看了。但这个土壤、这个环境,还是需要社会来慢慢培养起来。很难很难,年轻人们加油!
小南:观众的土壤需要培养吗?
金星:观众没问题的,我不担心没观众。现代舞本身就是个小众的艺术,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我没有指望全世界的人都看现代舞。
关键是能有什么样的作品、什么样的信息给到观众。现在不乏信息传播的渠道。为什么喜欢,观众要找到这个理儿。如果喜欢的作品都没能递到他眼前,你就埋怨环境不好,做不了现代舞,那这完全是借口。
我坚信,好的作品是会培养起观众群的。百说不如一跳!
【采写】南方+记者 王涵琦
【摄像】南方+记者 仇敏业 姚志豪 (部分图片为受访者供图)
【剪辑】南方+记者 陈文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