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基辛格

南方+

11月29日,亨利·基辛格走完了波澜壮阔的一生,享年100岁。

基辛格是世界著名的战略家,他在外交战场运筹帷幄,美国前总统福特称他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

他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和好朋友,是中美关系史上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存在。

回顾基辛格的百岁人生,“中国”无疑是高频词也是关键词。而在他去世后,他的个人网站发布的悼文中,与中国相关的内容多达11处。

在悠悠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选取了一些片段,记录这位中美关系奠基人与中国的珍贵瞬间。

“肚子痛”与“基辛格鸡”

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前往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进行访问。在晚宴上他突然称自己肚子痛后早早离席。实际上,从晚宴上离开后基辛格便直奔机场。次日,他便以外交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方式开始了他48小时的秘密中国之行。

此行被他赋予“波罗行动”的代号,意思是像马可·波罗造访遥远的东方一样,充满了神秘和未知。

作为美国总统特使的基辛格到达北京南苑机场,经过简单的寒暄后,叶剑英陪同基辛格坐上红旗轿车,朝钓鱼台国宾馆驶去。当天下午,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设国宴款待基辛格。

国宴压轴菜是一道中西合璧的创新菜——一只烹制的鸡,衬托着碧绿的荷叶,一片金黄黛绿。鸡的蒸法是中国的,但佐料都是地道的美国和德国货。基辛格眼前一亮,不等周总理用英语介绍完,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大快朵颐。

“这将是我东方之行最美妙的记忆!”基辛格特意向烧制这道菜的厨师致谢,而厨师却没能说出这道菜的名字。最后周总理建议说,“这道菜就叫‘基辛格鸡’好了!”

此次秘密访华,基辛格在北京呆了48个小时,却和周总理一起开了超过17个小时的会。

7月16日,中美双方宣布了尼克松即将访华的消息。中美两国结束了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

时势造英雄,中美关系的改善成就了基辛格一生的佳话。

“战略家”与“理论大师”

大多数人可能只听说过基辛格曾一手推动了中美两国的破冰和建交,但并不知道这位活跃于冷战时期的外交大师还曾经取得过哪些外交成就。

美国从越南撤军、《美苏反弹道导弹》条约的谈判、新中国重返联合国……他在一系列重大的人类历史节点做出过决策。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这位资深外交家的足迹。

1971年圣诞节前夕,首个中国代表团赴美参加联合国大会。为了打破双方之间的隔阂,基辛格派人去中国代表团所住的酒店外打了个招牌,上面写着:“Merry Christmas,from US imperialism and its running dogs”,意思是“圣诞快乐,来自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让代表团成员感受到对方的好意与幽默。

2011年,一本脍炙人口的著作《论中国》展示了基辛格作为一个学者、政策制定者、历史亲历者,包括其与中国历代领导人打交道的经历,呈现出了他站在外交视角上,究竟是如何诠释中华民族性格的。

“如同几百年来前往中国的众多访客一样,我日益钦佩中国人民,钦佩他们的坚忍不拔、含蓄缜密、家庭意识和他们展现出的中华文化。”基辛格在自序中说。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他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这本专著一经发表,在美国乃至世界引发轰动。

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达莱克认为,《论中国》充满了基辛格对美中关系的现实思考。他过度的冷静向来不讨美国新闻界的喜欢,他奉行的现实政治观念也常常受到左翼知识分子的责难。然而,相对于充斥市场上或唱衰中国、或宣扬中国威胁论的大量中国主题图书,基辛格式的冷静与现实也许更为重要。

“这本书能够帮助一些不了解中国的人,去客观理性认识中国、看待中国,至少不像很多美国作者‘一边倒’筹划或抹黑中国。”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成昊评价道。

“故地重游”与“肺腑之言”

今年7月,刚刚过完百岁生日的基辛格重游故地,再次踏上访华行程。

此次访问的安排,也足见中国对这位“老朋友”的珍视。

7月20日,中国最高领导人会见基辛格,地点选择在了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这里正是52年前,基辛格首次访华时与周恩来总理第一次见面的地方。

这样的精心和周到,还贯穿在基辛格此行的全程。

中方准备的午宴,宴会桌中央是鲜花铺成的中国卷轴,寓意福寿如山,友谊绵长;一百个寿桃、糖艺制作的老寿星和仙鹤,传递了最传统的祝福;北京烤鸭、西湖醋鱼、两吃大虾,也都是基辛格1972年陪同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的菜品……

“我愿继续为增进美中两国人民相互理解作出努力。”在此次中国之行中,基辛格发出肺腑之言。

一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基辛格的访华行程能多大程度影响美国政府,需要打一个问号。但这至少代表了美国战略界还是有一批人愿意以更加理性、客观的眼光看待中国。

或许是对当时中美关系状况的充满担忧,又或许是从情感上的期望,才让他在100岁高龄的时候仍不辞劳累来到中国。

值得欣慰的是,在基辛格此次访华的4个月后,中美旧金山峰会举行,双方进一步探讨了正确相处之道,两国紧张关系有所缓和。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个看起来很朴素的头衔却特别沉甸甸。

再见了,老朋友。

部分内容综合自:央视新闻、澎湃新闻、极目新闻、地球知识局

【撰文】赵晓娜 吴彬彬 邢泽鑫

编辑 邢泽鑫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