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怀乡有间“中垌大屋”,房间多达104间

茂名网
+订阅

茂名网讯 在信宜市怀乡镇旺和塘口自然村乡道旁有一座大屋(当地老一辈人一般称大屋为“中垌大屋”),为廖文隆、廖兴隆、廖子隆三兄弟所有。据传,三兄弟去南洋赚了大量财富,廖文隆带巨资回村经多年建造,并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乔迁入住。日前,记者前往探访。

三兄弟南洋赚钱回村建大屋

大屋位于旺和村委会办公楼南约200米。从外面看,廖氏大屋整体保存较好。屋前是一块水田,看得出水稻刚收割不久,屋后是地势略高的菜地,屋左隔几米空地是乡道,屋右草木青葱,不远处是一条小河。大屋的外部环境还是较空旷,屋前屋后可见生机勃勃的景象。大门左右,墙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大字仍可辨。

大屋外墙以青砖砌筑而成,大屋两侧建有拱形门

一名年轻人正在屋前的路上用刀刮大毛竹的竹青,这是屋主人的孙辈廖火煌。他告诉记者,大屋目前已不住人,他们都已住进了新建的房子,他平时回大屋中做竹编,主要是织小篮子。

屋主廖火煌与其妻子在制作竹编

据介绍,大屋为廖文隆、廖兴隆、廖子隆三兄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马来西亚谋生,赚到钱后回来修建。廖兴隆、廖子隆一直在南洋发展。大屋为廖文隆及其后代居住。

南洋骑楼式风格

大屋坐南向北,占地约达3000平方米。据村委会的调查资料显示,大屋建筑占地约1700多平方米,经多年建造才成,建材砖石等均为自行烧制、磨制或打造。两座两廊104间房。后有部分房间在“大队”时期拆除相邻墙体,而成为更大一点的一间。

大屋采用南洋骑楼式风格,中间为大天井,四周由青砖砌成立柱支撑回廊,形成“回”字型内院。大天井左右隔一廊房各有一小天井。

大屋彰显南洋骑楼式建筑风格

大屋主体承重结构为砖石结构,青砖砌成的立柱前后方各4根,其中靠左右外侧的4根与门廊连接,侧面各2根,两层共24根立柱。一层立柱上下为石板,二层立柱下踩一层上石板、上顶屋顶木梁。

由青砖砌成立柱支撑回廊

大屋风火墙

据记者观察,全屋外墙窗棂众多,仅后墙二层就有22个。窗棂横向框大多为石条,窗柱原为铁柱,因历史原因被拔除,后用木柱修复使用至今。

屋内外都有射击孔。外墙上规律分布有小枪眼孔,从枪眼处可观察到外围情况。记者发现,在屋内二楼面向小天井的房间也布置有射击孔,若有人攻入屋内,从二楼可以向下进行射击。

纵观大屋结构整齐、对称、美观、坚固,历经数十载风雨,大部分仍牢固。在大天井处可见,有些廊道上的横梁已被换成了水泥梁,有部分二楼的走廊板已是水泥板。在左右侧厢房,可见有些横梁已虫驻严重,有的泥砖内墙已坏。

大屋始建于1928年

约1938年建成

据介绍,廖文隆生有儿女9人,7个儿子2个女儿,其中5个儿子在本村生活,2个在香港生活。

在前座二楼中厅,有一排老照片。可看出,有一些照片是从马来西亚带回来的。照片中人的着装是短衬衣,短裤,穿着皮鞋的打扮,典型南洋风格。在一楼的冰箱上贴着一张大合照,一大家人乐也融融。

据廖火煌介绍,目前,大屋的维护主要是孙辈,在需要维护时大家就筹资。记者已看到有多处维修过的痕迹。目前,仍有多处需要维护。对于叔侄兄弟们马来西亚的发展情况,火煌不是很清楚。虽在微信有家庭群,但马来西亚那边的叔侄兄弟们不用微信,交流也不多。

大屋何时开始建设?当地村民介绍,于1928年开始筹建,约1938年建成。大屋建成时,就已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也在几十年时间里成为中垌片区(当时含旺和、横冲二村)行政经济中心。

大屋地址:可导航至旺和村委会,大屋位于村委会附近约200米处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光耀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甘杨松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