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流涕、咽痛、浑身乏力……近日,天气渐冷,流感、普通感冒纷纷找上门来。如何区分流感和普通感冒?面对流感病毒发起的进攻该如何应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主任陈壮桂给出了科学防治建议。
南方+:如何区分流感和普通感冒?
陈壮桂:流感指的是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更强,高发于冬春季节。两类感冒虽然都会表现出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但流感的症状明显更重,通常持续5到10天,发烧可达39℃到40℃,患者会感到精神萎靡不振、全身乏力,有时还会伴有腹泻呕吐等症状。普通感冒一般持续5到7天,不发烧或低烧,患者精神状态良好。
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区分。
南方+:怎么判断是否得了流感?
陈壮桂: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抗原检测是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检测手段,检测速度快且无创,检测结果可区分阳性和阴性,但实际上,阴性也不能排除流感。当抗原结果显示阴性,临床高度怀疑流感时,可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核酸检测。另外,由于IgG抗体在水平恢复期比急性期呈4倍或以上数值升高,采用抗体检测有回顾性诊断意义。
南方+:确诊流感要住院吗?
陈壮桂:当孩子症状较轻、精神状态好、食欲尚可的情况下可以居家治疗。当出现重症或危重症迹象需要住院。
重症症状包括:持续高热大于3天,伴有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反应迟钝、嗜睡、躁动等神志改变或惊厥;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合并肺炎;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等,出现其中情况之一要引起重视。
南方+:居家要注意些什么?
陈壮桂:保持房间通风,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要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以清淡饮食为主。要注意用药谨遵医嘱,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合理选用退热药物。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小于5岁尤其是小于2岁儿童,是流感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易引发重症,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南方+:流感怎么治?
陈壮桂:可根据医生建议,服用抗病毒药物,发病48小时内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能阻断病毒释放和脱落。另外,近几年上市的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RNA聚合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病毒RNA合成发挥抗病毒作用,如玛巴洛沙韦,适用于5岁及以上儿童甲流、乙流治疗,全疗程口服一次,儿童使用方便。
南方+:如何预防流感?
陈壮桂:流感疫苗接种是目前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疫苗接种后抗体形成需要2—4周,为了赶在流感季来临之前形成抗体保护,建议尽可能在10月底之前完成接种。接种后,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头晕、乏力、肌痛等表现,这是不良反应,是疫苗起效的结果,不是患病,症状多在1—2天内恢复。
南方+:每年都必须打流感疫苗吗?
陈壮桂: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病毒易变异,每年的流行毒株不一样,因此,每年的流感疫苗所包含的抗原成分不一样。一次流感疫苗接种的效力约8—12个月。一般,上半年打的疫苗管上一季度的流行毒株,下半年疫苗管当年流行毒株,有条件接种者可以都接种。
南方+见习记者 吴雅楠 记者 卞德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