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四航局:铺出怒江福贡县双米底村乡村振兴路

南方+ 记者

最近,驻穗央企中交四航局驻点帮扶的云南怒江迎来了草果丰收旺季,由中交集团投资1000万元捐建的独龙江乡农副产品特色庄园一袋袋草果进场加工,果香四溢,一片繁忙景象;怒江两岸,由中交集团捐建的火龙果种植园果苗长势旺盛,绿满山坡;捐助的福贡县子里甲乡中心校宽敞明亮,漂亮整洁;捐建的米俄洛美丽乡村别墅林立,绿树红花;捐建的福贡木尼玛大桥飞跨两岸,雄伟宽阔,车辆如流……

为了帮扶云南怒江边疆人民过上好日子,近年来,中交集团派出了一批又一批驻点帮扶干部,拨出大量资金,为当地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促进当地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当地人民群众非常质朴,非常重情义,一直还记得四年前来自中交四航局的驻村干部——怒江州福贡县双米底村前第一书记黄权,当时的条件更加艰苦,他扎根村组,为村里的脱贫致富付出了太多,留下了很多感人故事。如今开始过上好日子的村民一直没有忘记他。”中交集团驻点帮扶干部、挂职贡山县委常委、副县长谢广生介绍道。

1

2019年3月,来自中交四航局的广东人黄权第一次走进祖国西南边陲平均海拔2100米的福贡县双米底村,除了被眼前仙境般的景色所震撼,也被这里的盘山公路给了个“下马威”。“这条山路,我进进出出两年多,总共有多少个弯我还没数清;只记得有两个特别大的弯,一把方向是打不过去的,要先倒车才能慢慢转过去。”走上这九曲回肠的山路,扶贫工作的“滚石上山”感也具象起来。

当时双米底村有289户130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32户1070人,还有未脱贫158户635人,贫困发生率58.23%。黄权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走完了双米底村8个村民小组,深入了解了村情村貌:村民平均受教育年份不到5年,“读书无用论是当地的主流思想;干部、务工、产业、教育带头人都没有,走出大山的不到10人;自给自足、相对封闭的峡谷观念根深蒂固……

在和村民熟络、深交后,黄权发现,很多孩子书读着读着就外出务工或者结婚生子了,老师找不到,家长不愿透露信息,学生也不愿回到课堂,这可愁坏了扶贫干部。为了保证当地学生的义务教育完成率,黄权采取了三大控辍保学措施,包括发动党员作为情报员,建立情报网络,随时掌握学龄青少年动态,便于寻找劝回接受教育;挨家挨户给家长和孩子做思想工作以及送教上门;为不具备上学条件的孩子提供最便捷的学习方式。在黄权的努力下,双米底村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都按时完成了义务教育。

“安居乐业,没有业,怎么居得安心呢?”擅于换位思考的黄权立刻联合其他扶贫干部,同心协力在珠三角及山东等地找到了长期合作的劳务公司及工厂,为一大批村民找到了工作。“你们都有我的联系方式,只管放心去,真有事,我会请假过去帮你们解决!”黄权的话语就像一颗定心丸,让这个闭塞的小村庄逐渐打开开放的门。

看着一部分人“走出去”,黄权又开始筹划留在村里边的村民的自助农业。他邀请农业技术专家进村“把脉”,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将双米底村红花花椒项目调整到上帕镇产业规划之中。同时在花椒地里轮种传统作物如洋芋、黄豆、大白菜等,逐步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当前,全村种植草果6000亩、洋芋1200亩、大红花椒630亩、茶叶200亩养蜂300箱、牛450头、生态鸡2500羽,村产业形成初具规模。“我最欣慰的是改变了他们的思想,他们开始愿意走出大山,愿意进行新形式的劳动,愿意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他们的生活条件一定一年比一年好。我给当地产出的洋芋取名‘双福洋芋’,寓意着双米底村将越来越幸福。”

最终,“乐业”的双米底村全村危房改造108户546人,124户524人易地搬迁入住安置房,圆了群众安居梦,也留下了黄权的“火种”梦。

南方+记者 袁佩如

通讯员 肖明葵 高松

编辑 冯颖妍 彭奕菲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