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武江这条古道始于明清,“藏”着一座以村命名的书院

南方+ 记者

趁着冬日暖阳,漫步在韶关市武江区龙归镇带头村,依山傍水、溪水潺潺,历史气息十分浓郁,这里不仅有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带头古道及红色革命遗址,还“藏”着一座以村命名的带头书院。

跟随着带头村村民陈悦东的步伐,只见草木深深的书院旧址处,如今只剩斑驳的地基石脚,树根盘根错节着,遗落在地面的横梁已经千疮百孔,但听着陈悦东娓娓道来,似乎依稀听到了当年书院里的朗朗书声。

书院是一处充溢着墨香味儿的所在,有别于官学的教育系统,它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多为著名学者创建或主持。坐落在武江区龙归镇带头自然村境内的带头书院,坐东北朝西南,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9年),由带头村第六世祖,陈宗遇(1701年生,雍正己酉科恩拔国子监)创建,书院占地约600平方米,泥砖木结构,二进四合院布局,硬山顶,红泥瓦面。

“带头书院又称山冲书房,源于带头第六世祖陈宗遇去世后,带头族人将他埋葬在山冲山岭,为了纪念他对创建带头书院作出的突出贡献,因此,也就习惯地把带头书院俗称为山冲书房,并一直沿用至今。”陈悦东作为武江区一名小学教师,对村史和教育的话题都颇有研究。他告诉笔者,带头书院建成后,不但招收本村学子学习,也招收西南两水及周边村庄的孩童就读。直到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有龙归、社主、冲下、安村、马渡、甘塘、乳源、一六、重阳、桂头、妙联、后坪、矿塘,以及沐溪、阳山、西河等地的学生前来带头书院寄宿学习。

为保证教学质量,书院从开办就规定:“凡是要在带头书院任教的教师,必须考取秀才以上功名,并获得开讲资格的人,才能在带头书院任教。”因此,清朝期间,在带头书院就读的学生中,许多都非常优秀。据不完全统计,从清光绪十一年到光绪三十四年这二十多年间,在带头书院就读的学生中,考取秀才以上功名的就有11人。

在大革命时期,曲江早期共产党员欧日章多次在带头书院宣传革命思想,发动群众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带头书院继续招收西南两水的寄宿生,带头书院兴旺时,外地寄宿生达六十多人。20世纪60年代,带头书院更名为带头小学,从此,带头小学只招收本村学生。”陈悦东说,带头书院一直使用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带头村适龄儿童越来越多,书院只有三、四间课室,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更不能容纳全村适龄儿童就读,带头村决定将带头小学搬迁新建,带头书院改为带头大队办公场所。1984年,随着带头大队与后坪大队合并成立后坪乡,带头书院退出历史舞台。在2006年的暴雨侵袭下,因年久失修,轰然倒塌,现只遗存地基石脚。

“带头书院历经二百五十多年,不仅培养了一代代优秀学子,在大革命时期也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宣传阵地。我们通过政协参政议政这个平台,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重建带头书院意见和建议,让这一历史瑰宝继续发挥激励后人的作用。”陈悦东说,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集中讨论,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结合带头古道、带头红色革命遗址,重建带头书院,留住乡愁古韵,焕发生机活力,让来到带头村的游客不仅能看得见山水之美,还闻得到这里的墨香。

南方+记者 唐音

通讯员 武宣 神子良

编辑 杨韬
校对 曹柏英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