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从化区,鳌头镇为何得名如此?翻开《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二批)》便可知答案。原来是因其地势形状似牛的头部,又因“牛头”与“鳌头”是方言谐音,故名“鳌头镇”。
老地名藏着趣故事,广州地名保护“故事书”再上新!
11月28日,广州市民政局官网发布《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二批)》。该地名保护名录共收录441个词条,约7万字,收录内容均为极具广州特色和代表性的老地名(包含历史地名)。每个地名词条的内容包括标准名称、罗马字母拼写、来历、含义、历史沿革等,注重体现收录地名的文化属性、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广州市民政局在今年1月编纂发布《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的基础上,继续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资料为基础,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广州市地名管理规定》,结合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相关工作,广泛收集省、市地方志、地名志等相关资料,依法依规开展第二批地名保护名录的编纂工作。
列入本名录中的地名应依法予以保护,包括严格限制更名,运用挂牌、立碑等形式宣传相关历史文化,周边地理实体命名、更名时,合理派生使用等。
第二批名录的编纂体例与第一批名录一致,即分为政区区片、云山珠水、名胜古迹、千年商埠、红色印记、近代史迹、古村古庄、老街老巷、交通设施、科教文卫等十类,要求列入第二批保护名录的地名应当反映广州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特定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与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历史事件或者著名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相关,具有纪念意义。
另外,此次编纂工作还充分吸纳第一批地名保护名录征求意见时公众所提意见建议,挖掘一批具有重要保护价值和纪念意义的老地名纳入第二批保护名录,如越秀区等各行政区名称、广州大桥等桥梁名称、沙湾水道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同时广泛征求市、区相关部门和公众意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提高收录地名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
下一步,广州市民政局将在编纂发布两批地名保护名录的基础上,继续会同市、区相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如合理派生使用、严格限制更名、挂牌立碑宣传等,进一步做好老地名的挖掘和保护利用工作,对名录中收录的老地名,强调其在城乡规划、工程建设、城市管理、文化宣传等方面的使用规范。
这些地名背后的“门道”,你知道吗?
增城区小楼镇:
东接正果镇,南邻荔城街道,西至中新镇,北靠派潭镇。相传宋末有百岁老人临终时以屋中有小漏告诫后人要防微杜渐,后取谐音,得名小楼。
越秀区朱紫街:
东西南走向的弧形街巷,西起盘福大街。清末民初时为浙江旅穗人士停厝的义庄(俗称棺材庄),原称猪屎巷(因居民以积猪屎为业,故名),后取谐音,雅称为“朱紫”。
海珠区素社街:
清末民初,一些文人迁入此地,形成社会团体,俗称“社”,因文人聚会吃斋而得名“素社”。区片内有南蟠龙里李氏自然村、基立新村华侨建筑等。
番禺区石碁镇:
据传村口有一花岗岩小丘,俗称龟如石,其旁有一用石雕的石碁(棋)盘,盘上放有碁(棋)子(古“碁”字通今“棋”字),村民遂以“石碁”为村名。明初开村,称石碁圩。
点击看441个老地名背后的更多故事>>http://mzj.gz.gov.cn/gk/wgkzl/jggk/content/post_9347498.html
南方+记者 钱明雅
通讯员 李国全 徐洁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