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教育“百千万工程”行动方案出炉,关键任务划重点

南方+ 记者

日前,《江门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方案(2023-2027 年)》(下称《行动方案》)印发出台,以“优化县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乡镇学校联城带村功能”“深化教育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为三大任务抓手,着力推动县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全面提高县域教育发展水平。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恩平市省级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至少新创建 5 个基础教育集团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力争鹤山市、蓬江区分别创建广东省首批和第二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到2027年,全市各县(市、区)建立一批城乡教育共同体试点,力争新会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 2 个以上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

◆优化县域资源配置

引进国内名校,深化集团化办学

优化县域教育布局调整,《行动方案》提出,未来五年将重点聚焦县域内“三所学校”、小规模学校及存在大班额、大校额学校的区域布点规划和结构调整,适当向乡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倾斜。同时按程序因地制宜做好生源极少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撤并工作,支持生源不足或不具备独立开办公办幼儿园条件的县(市、区)设立公办幼儿园分园。

到2025年,江门每个乡镇(不含街道)至少建有一所公办寄宿制学校,每个乡镇建有1所以上规范化公办中心幼儿园,2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建有1所以上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

改善办学条件方面,江门将着眼进一步提高乡村学校校舍、仪器设备等方面的配置水平,确保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音乐、美术专用教室达标。以创建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学校为目标,江门各县(市、区)将重点培育具有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的初中2所、高中1所,补强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短板。

《行动方案》提出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学校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具体包括:全面落实属地招生和公民同招政策;急需紧缺教师可采取面试或直接业务考察等方式组织考试,探索实施在职教师学历提升专项行动;按“一校一案”原则改善县中食宿、卫生等生活条件;深入推进全市7所新课程新教材示范校和鹤山市示范区建设,创建一批人文、数理、科技、艺术、体育、综合高中等多种类型特色高中。

根据《行动方案》,江门计划引进国内名校,深化集团化办学,带动相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新建学校整体发展;探索推进实施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大学区化、城镇村一体化办学管理模式,鼓励有条件县(市、区)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规划及试点建设工作。《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实现各县(市、区)省级优质教育集团全覆盖,鼓励各县(市、区)建立集团化办学的经费保障机制,对公办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给予经费支持。

◆乡镇学校联城带村

推进实现乡镇学区化管理全覆盖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着眼量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中心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三所学校”,探索推进乡镇学区化管理模式及学区内教师“走教”制度,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打造“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推动各县(市、区)创建 1 所以上省级乡村温馨校园等工作,强化乡镇学校联城带村功能。

其中,乡镇中心幼儿园按高标准配套设施设备,配齐配强师资队伍,带动提升农村各类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乡镇中心小学实现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农村寄宿制学校按建设专项规划完成建设任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另外,各县(市、区)要有 1个以上县级“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试点镇。

围绕乡镇推行学区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行动方案》提出建立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初中学校为主体,同乡镇内若干所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为成员的学区,推进实施学区内教师“走教”制度,推动加强学区内同学段学校课程、教学、教师、研训一体化管理,实现学区一体化办学、综合性考评、协同式发展。到 2025 年,江门全市基本实现乡镇学区化管理全覆盖,学区内教师“走教”制度完善,通过跨校兼课、走教、支教、轮岗等方式,教师在学区内学校流动顺畅。

《行动方案》还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幼儿园、小学、初中同学段整合为三个或多个独立法人机构,实行“一园多点、一校多区”一体化管理,提升教育资源使用效益;加强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利用“互联网+教研”平台,开展远程互动同步课堂教学研究;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和乡村学校少年宫平台建设,发挥乡村学校教育浸润作用。

◆关键环节抓改革

乡村教师到县镇学校任教至少1年

根据《行动计划》,江门将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深度学习”的研究,探索建构“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课堂基本范式、学科变式和评价标准;倡导集体备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和作业设计质量;探索具有乡土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强化学习方式变革;用好乡土资源,丰富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内容……

围绕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能力,《行动方案》提出实施“三类五阶段”培育模式,分类搭建校长、教师、教研员三支队伍专业成长体系,打通“新任→胜任→精干→专家→引领”的成长通道。其中针对乡村教师素质培养,《行动方案》要求村小学、教学点新任教师5年内到县城学校或乡镇中心校任教至少1年;教研员5年内至少到乡村学校指导30次以上,新入职教研员3年内蹲点时间不少于1年。

深化城乡教师管理制度改革,《行动方案》进一步推进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和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常态化开展县域内城乡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具体要求包括:县域内每学年教师交流人数不低于教师总数5%;领导人员在同一岗位连续任职一般不超过12年;引导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有序流动,缩小城乡、校际教师队伍水平差距。力争到 2027 年,县域内45岁以下乡村校(园)长达到 50%以上。

《行动方案》还提出完善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落实山区和农村边远县(市、区)学校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全面规范办学行为,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重视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健全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健全个性化帮扶机制。

南方+记者 黄烨倩

编辑 钟惠琳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