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最近,华为在汽车领域动作频频。
11月28日,华为常务董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智界S7发布会上表示,华为已向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发出股权开放邀请,并希望中国一汽集团加入。
就在前两天,长安汽车公告称,与华为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以下称《备忘录》)。经双方协商,华为计划设立一家从事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公司,长安拟投资该目标公司并开展战略合作。
剥离车BU业务,也意味着华为做出了“不会在内部另起炉灶”的承诺,也打消车企关于“失去灵魂”的顾虑,推动行业建立电动化智能化的生态平台。
那么,合资公司对华为、对汽车行业有什么意义?
是否会引发“车圈”竞争格局的变化?
华为汽车业务“单飞”为哪般?
为什么要剥离车BU?
《备忘录》显示,甲方原则上不从事与目标公司业务范围相竞争的业务,这也意味着,华为车BU业务将独立出来,华为不再参与汽车相关业务。
问题是,华为为什么要剥离车BU?
核心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止损”;二是彻底打消合作伙伴关于“失去灵魂”的顾虑。
数据显示,自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立以来,三年时间,累计上万人,超过200亿元的投入,换来的只有“2022年华为汽车业务营收21亿元,占华为总营收的0.3%”这样不对等的成绩;2023年上半年,车BU收入仅约10亿元。
车BU“叫好不叫座”,营收增长遭遇瓶颈,一度成了华为唯一亏损的业务。
这绝非华为乐见的局面。
这也让华为开始考虑车BU的出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表示,华为车BU“减少科研预算,加强商业闭环,聚焦在几个关键部件作出竞争力,剩余部分可以与别人连接。”
言下之意,就是要求华为车BU集中力量“聚焦”,尽快实现盈利。
这也是华为选择将该业务线剥离的核心原因之一。华为相信,通过调整航向,未来一心一意做好智能汽车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研发工作,才能从“投入与回报不匹配”的困局中走出来。
另一方面,过去的华为太过强势,也让不少车企“望而却步”。
一直以来,华为与车企有三种合作模式:一是作为“增量部件提供商”,为智能汽车直接提供软件和核心零部件;二是提供包括鸿蒙车机与自研车载计算芯片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的HUAWEI Inside(HI)模式。还有一种“智选车”模式,是华为深度参与整车定义、研发、设计等全流程,并提供线下门店等销售网络协助车企卖车。
其中,在HI和“智选车”两种模式下,华为正掌握着越来越高的主导话语权,这一度让车企合作伙伴难以接受。
比如,整个工厂的生产流程都需要严格按照华为的制度进行,这对车企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
有消息称,为确保品控,金康整个工厂的生产流程都需要严格按照华为的制度进行,一线生产人员需要实行两班倒模式,质量管控也必须达到华为标准,否则就不能出厂——“整车厂沦为华为‘代工厂’”的说法由此发酵。
一些大型传统车企,不能接受华为的“高傲”姿态。上汽集团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华为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成了躯体。”
因此,在多种考虑下,华为剥离车BU业务,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华为在汽车行业的竞争阻力。
有华为相关人士表示,华为不足以支持汽车业务的投入,但是地方政府欢迎华为,地方政府投资车企,华为帮助车企造好车,才能实现共赢。
剑指中国“博世”?
博世集团是全球第一大汽车技术供应商,以其创新尖端的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闻名,无论是传统造车企业,还是造车新势力,无论是中国车企、欧洲车企,还是美国车企,都无法绕开其核心零部件,员工人数超过42万,遍布50多个国家,2022年销售额达到884亿欧元。
《备忘录》显示,目标公司将逐步开放股权,成为股权多元化的公司,业务范围包括汽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汽车智能座舱、汽车智能数字平台、智能车云、AR-HUD与智能车灯等。
这是否意味着,华为要当中国的“博世”?
近年来,华为智选车业务发展迅速,以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形式,扩大“造车”的朋友圈,范围包括极狐、赛力斯、长安、奇瑞等车企。
与长安汽车合资成立公司,也意味着华为的“野心”更大,眼界更远,力争要当“中国的博世”。
华为不仅要为车企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更想要推动建立电动化智能化的生态平台,打造一个与车企合作的模版,让更多车企参与进来,推进整个行业智能化转型。
“打造一个由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一个有‘火车头’的开放平台。”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余承东表示。
华为想当的,正是整个行业智能技术发展的“火车头”。
未来会有“华为联盟”吗?
乘联会数据显示,10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37.8%,较去年同期30.2%的渗透率提升7.6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全面走高,“内卷”加剧,行业淘汰赛全面提速。
车企为全力生存,正在积极思考新方向。华为“变身”智能技术供应商,也将搅动行业竞争格局。
通过分拆车BU和“鸿蒙智行”与车企进行合作,未来是否会形成“华为联盟”?是否会形成“华为系品牌”与“非华为系品牌”?
一些在智能技术自主研发上缺位的传统车企,对华为的智能技术展现欢迎的姿态。
目前,已有多家车企愿意加入。
赛力斯声明称,正积极论证参与投资与合作。
江汽集团声明称,积极与华为共同探讨参与投资及合作的相关事宜。
华为为长安旗下的阿维塔强势赋能,也让长安汽车对合作更加积极。
长安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朱华荣表示,合资公司将推动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共享化发展,提升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引领,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而这种新模式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不少车企依旧在观望,毕竟一笔大手笔的投资,对于一些传统车企也是一场“豪赌”。
而强调全栈自研的新势力品牌尚未加入,但在这激烈的淘汰赛中,依旧要面临华为强势的冲击。
更为关键的是,华为为汽车行业智能化聚合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从单一的智能方案,到成立生态联盟,发挥各自优势,深度协同合作,加速智能化技术规模商用。
中国智能汽车何时奔腾出海?
2023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越日本,首次登上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的宝座。
这份成绩背后,新能源汽车成为主导。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大幅增长35%,出口量为79.5万辆,占整体汽车出口的25%,同比增长112.7%。
中国,已连续八年稳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第一。
中国汽车,弯道超车,拿下电动化,正在攻坚智能化。
前不久,四部门联合发文,宣布L3/L4级别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开启,标志着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新的征程中,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将有哪些创新与突破,不妨拭目以待。
【撰文】话题研究员 拱千舒 许隽 尤立川
【统筹】曹斯 胡良光 郭小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