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的蜂
为人父母,最怕的是孩子生病。但偏偏,儿童呼吸道疾病正进入高发期。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介绍称,11月25日,医院儿内科门(急)诊就诊达到1700多人次,其中急诊有870人次,11月26日候诊人数最高峰时接近200人。
对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儿科门急诊来说,近段时间也一直承受着巨大的接诊压力,进入10月底以来,就诊患者大幅增加,每日接诊患儿达500—600人次,经常超过600人次。
在北京,一些大医院看上医生至少要等6小时,有的患儿家长等待超过10个小时,许多医院输液室的走廊、过道上都挤满了人,甚至有家长自带露营车,带孩子输液。
本轮呼吸道疾病为什么这么猛?家长应该怎么办?许多人的心头充满问号。
“混合感染”更为严重
这届孩子太不容易了。
今年以来,各类呼吸道传染病轮番上阵,不少孩子基本没落下。
而随着各地陆续入冬,他们的日子又不太好过。
根据国家卫健委介绍,目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流感为主,此外还有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引起。
与往年不一样,多位医生都感觉到,今年的患儿症状比往年要“凶猛”不少。
许多患儿出现“混合感染”现象,表现为同时感染多种病原体,或几种病原体相继感染。
比如,有孩子因为支原体感染咳嗽了一两个月,病情见好时感染了流感,咳嗽症状又有所加重;有孩子会同时感染3至4种病原体,持续高烧不退、咳嗽不止……
这种“混合感染”现象,导致症状加重、用药量大、病程长、治疗难度大,使得一些家长倍感焦虑,不知所措。
拒绝焦虑 摆正心态
病菌再厉害,也逃不过科学。
虽然这波感染的情况比较复杂,但呼吸道疾病流行监测结果显示,目前监测到的病原主要以流感病毒为主,这种病毒过往经常出现,而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也很常见。
面对疾病,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但是,重视并不代表恐惧。
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冷静,拒绝焦虑,摆正心态,积极从容应对。
本轮传染中,儿童成为易感人群,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得不够健全;第二,学校和幼儿园人群密集程度相对较高,病菌传播较快。
这就需要引起家长们足够重视。
一方面,能够接种疫苗的要尽量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发生;
另一方面,要注意搞好个人卫生,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必须去时可以戴口罩,勤洗手,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及时治疗 不要扎堆
一旦孩子不幸中招,也需要了解疾病、及时分辨、及时治疗。
呼吸道传播病菌,常见症状包括发烧、咳嗽、流鼻涕,但不同病菌也会有症状上的差异。
一些病菌感染就像普通感冒,只要加强观察、科学护理、对症用药就能安然度过感染阶段。
如果家长不放心,也应该按照分级诊疗就诊。
这次流行的疾病并不罕见,一些二三级医疗机构也能够对流感病毒、支原体等做检测,这些医院能尽早排上队,实施针对性治疗。
但目前来看,许多家长更信任儿童专科、三甲医院。
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往大医院“扎堆”,很有可能接触病患,造成交叉感染。
疫情告诉我们,越是特殊时刻,医护和患者才更要齐心协力。
把宝贵医疗资源留给有需要的人,既是拯救他人,也是在帮助自己。
一些医生和专家反复叮嘱不要都往儿科医院跑,就是这个道理。
不建议患病期间赶补作业
应对这一轮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也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眼下,患儿数量骤增,而儿科医生超负荷运转,医患矛盾偶尔发生。
近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公布了全省儿科诊疗服务机构的名单以及联系电话,各大医院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建立动态监测调配机制,改善医疗服务举措、服务流程,体现出了针对性。
不久前,一些医院甚至专门开辟了“儿童输液学习区”。
在网传图片中,孩子们左手扎着针输液,右手握着笔做题,咳嗽声此起彼伏,让家长们直呼心疼。
对此,多地通知不带病上班上课,学校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根据学生身体状况制定差异化教学设计,对患病未愈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家庭作业不做强制硬性规定,不建议患病期间赶、补作业。
病菌来势汹汹,但经过轮番考验,我们已经成竹在胸。
只要积极应对,减少恐慌,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就能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的个人和家庭,筑牢全社会的健康防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