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洞镇已建设38家“乡村振兴车间”,小车间撬动“大就业”

南方日报·电白视窗

100多名工人埋头在裁缝衣车上,一裁一剪,一踩一缝,只见有人在裁剪原料,有人在缝合雨衣,有人在装货包装……在电白区霞洞镇一家雨衣企业制作车间里,工人们正一丝不苟、忙碌但有序地在各自岗位上开展着工作。在他们的手下,布料被分解成多种形状,经过缝线、压胶等工序,一件雨衣就制作完成了。此外,制作好的经过质量检验、打包装箱,就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渠道,交到使用者手中。

这家雨衣制作车间,是霞洞镇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所建立的“乡村振兴车间”。霞洞镇“乡村振兴车间”主要围绕雨衣、服装、手套等当地传统手工产业优势,通过引进企业入村、在租用场地、做好企业服务等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在霞洞当地建立工厂车间并吸纳群众就业。

乡村振兴车间以雨衣制作、服饰加工等手工技术为主,往往工序相对比较简单,每月工资以计件报酬的方式发放,工人可灵活安排上下班时间,实现就业增收和照顾家庭两不误,因此受到了许多群众的欢迎。

“家里老人身体不舒服,小孩子又要照顾,我只能在家附近务工。目前一个月收入至少有3000多元,这个是收入对我的家庭来说是满意的。”正在车间工作的一名缝制工说。

“工作时间比较灵活,有经济收入的同时又能照顾到家庭。公司订单越多,我们的待遇也能随着提高,干活也更起劲!”在制衣厂工作的崔姨一边忙着缝制成衣,一边开心地说。

受益的还有企业。“乡村振兴车间”因为主要建在乡村,在用工、土地、税收等成本有天然的优势。如今乘着大力培育乡村振兴车间的东风,霞洞镇许多个体户从一个家庭小作坊慢慢变成乡村振兴的大车间,甚至变成当地的龙头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

“我们工厂一开始是一两个人一台机,这几年政策扶持力度大,车间厂房建筑面积已经达到一万多平方米,有300多人干活,年产值去到3000万元左右。”茂名市五羊雨具有限公司负责人看着熙熙攘攘、忙而有序的车间踌躇满志。

截至目前,霞洞镇辖区内已建有乡村振兴车间共38家,从业人员1609人员,其中,规上企业1家,年销售额超100万的有13家。目前,企业增产扩能仍是趋势,多家雨衣厂仍在持续招兵买马。

南方+记者 邓建青

通讯员 刘华碧 朱洪毅

编辑 邹祥亮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