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宗祠,见证了家族传承和社会发展,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肇庆活化利用传统宗祠,努力探索“祠堂+文化”工作路径,拓展乡村文化空间,让其成为乡村文化展馆、文明实践阵地、红色研学基地等场所,既留住了乡愁、凝聚了人心,又为肇庆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一张方桌,一个显示屏,数十把椅子,村民们有序落座,授课人侃侃而谈,上面讲得认真,下面听得仔细……这是高要区回龙镇赤水塘社区吴氏宗祠再平常不过的讲堂场景。吴氏宗祠经过修缮后焕然一新,今年,该社区决定将村里的党建大讲堂“搬进”祠堂以方便村民及时学习党的创新理论。
高要区回龙镇赤水塘社区吴氏宗祠开展宣讲活动。图源:文明高要
今年以来,高要区积极拓展“老祠堂”的“新功能”,大力推进“祠堂+文化”,赋予祠堂新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着力把祠堂打造成为学习教育的新阵地。据了解,目前分布在高要区17个镇(街道)现存的古祠堂有1800多间,其中可使用的有1100多间,修缮较好的有830多间,到今年年底,预计在各镇(街)至少打造一个特色品牌的祠堂文化示范点,让“古祠堂”焕发“新活力”,使之成为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阵地。
高要区司法局在蚬岗镇富金社区符氏祠堂内开展青少年普法课堂。图源:高要区司法局
鼎湖区凤凰镇同样深化拓展“祠堂+文化”的功能和内涵。依托传统节日,在各村姓氏宗祠、大礼堂举办“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守村规”主题活动,弘扬家风文化以及客家“传帮带”的好传统好作风,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活动中,村中小辈会向长辈敬茶,表达敬爱与孝顺之意;长辈代表向小辈代表传赠家宝一本家书,为他们讲述上一辈优良家风的往事,通过重视祠堂、家谱、族谱、家风等宗谱文化,村民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更好地留住乡愁、乡风、乡韵。
凤凰镇佛坳村老人代表向青少年代表传赠家规家训。西江日报记者 岑永龙 摄
如今的祠堂不仅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更是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进一步拓展了祠堂的使用功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四会市石狗镇程村村具有浓厚的醒狮文化底蕴,专门在程氏宗祠设立鸿醒馆,还有微书室和农耕文化展示室;四会市城中街道白沙村大夫彭公祠打造了村史馆和农耕馆,全面展示该村的历史和耕种文化;高要蛟塘镇洞口村巽峰麦公祠设有村史展览区,旨在让人们了解该村的红色革命历史,吸引了不少游客到场参观游玩。
宗祠文化生生不息,便是因着这样的薪火相传,百世一系,千古流芳,继而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
四会市城中街道白沙村大夫彭公祠农耕馆。图源:文明四会
资料来源:西江日报(记者 戴福钿 岑永龙)、高要发布、文明高要、文明四会
肇庆文明网编辑部
一审:伍钊坤
二审:莫学松
三审:谈植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