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悬疑影片,把观众当傻瓜;还有一些悬疑片,让观众当上帝。《涉过愤怒的海》,却是拉着观众的手,打开俄罗斯套娃——最外层是犯罪题材、复仇主题,中间是悬疑+心理,最里层才是导演想要探讨的问题。
不论是表演、剧情还是独特的镜头语言,都足够成为今年中国电影极有高度的一个独特存在。
《涉过愤怒的海》
谁在愤怒?
在公海捕鱼为生的金陨石(黄渤 饰)一出场就显示了一股狠劲儿,“祖祖辈辈在这打鱼,凭什么你说抢就抢?”他带领手下把带枪抢劫的“police”扔进海里。出海捕鱼一走就是十来天,他辛苦挣钱供着女儿去日本读书,上来就立了一个不错的好爸爸人设。
情节马上推进,女儿在日本被人捅了17刀,死了。乍一看到女儿的遗体,他呕吐了。顾及体面,竟然还脱下外套去擦拭地板上的呕吐物。其实,从这里开始,通过他对警察说的话,导演已经在透露老金是个极爱面子的人。他说,“整个岛的人都知道娜娜是我的女儿,有人弄我的女儿,我的脸都丢尽了。”
老金的复仇一半是为了女儿,一半也可以说是为了他自己。他说:“我这辈子就活个闺女。”这是他生活意义的重大来源,现在女儿没了,他的意义也就缺失了,所以他有理由愤怒。
金丽娜是怎么死的?影片一开始,导演就引着观众把怀疑的矛头指向她的男朋友李苗苗。在老金的穷追不舍之下,李苗苗被他抓到了,于是引起了李苗苗母亲景岚(周迅 饰)的愤怒。在此之前,景岚只是一个护犊子的母亲,但到了岛上,老金丢给她一些她儿子的衣物,母亲变成了母狼,开着车疯狂地追碾老金,最后不惜把车开到海里。
在这一段里还有一句对老金的灵魂拷问:“你把这些东西(女儿被人侵害的视频)给别人看,你根本就不爱你的女儿。”这句话也为后面剧情做好了铺垫。
除了他们俩以外,李苗苗的亲生父亲李烈也是愤怒的。李苗苗从小被溺爱,不能接受父母离婚,哭闹中弄断奶奶的呼吸机电线,后来又在蹦床上把同父异母的妹妹蹦出去摔成瘫痪,最后把吓人的匣子送给妹妹,他的性格已经从顽皮变成了残酷,李苗苗的这一切行为让看上去文质彬彬的父亲在渔船上瞬间从借刀杀人变成挥棍砍人。
成年人本来都是隐忍的,但成年人的崩溃和愤怒也只在一瞬间。
如何愤怒?
这部片子把导演曹保平的火辣的“狠劲儿”发挥到极致。手持镜头拍摄,超快的节奏、超高的情节密度,让观众不能丝毫松懈又不觉时间流逝。更有几个“愤怒”场景,与“愤怒”的内容一体两面。
连警察也参与的公路追逐战,安排在台风天的跨海大桥上。远处是乌黑压抑的龙卷风,高速路上刚开始狂追,下雨就变成了“下鱼”。一条条大鱼从天而降,车窗立马血肉模糊,地面上铺满鱼的尸体——氛围感顿时拉满。
老金和李苗苗在大商场屋顶的追逐也是一场好戏,堪比动作大片。李苗苗在险境中第一次发声:“你们都是好人,但是万一好人搞错了呢?”突然情况反转,老金吊在半空,李苗苗想要解开绳子让老金坠下去,老金一把抓住他,两人都掉了下去——都不是“好人”。
老金在地下室点火的一幕也很“愤怒”。为了引发报警器,他甚至不怕浓烟和火焰,不怕把自己也烧死在封闭的地下室,竟然把火越点越大。
同样级别的“愤怒”在李苗苗母亲那里用疯狂的追碾来演绎,她以为儿子已经死了,开车一路追碾老金,“同归于尽”地把车开进了海里。这一回,老金当了好人,跳水救她。
李苗苗的父亲被拆穿“借刀杀人”的意图后,也是瞬间暴怒,操起渔船上的铁棍就朝老金扫过去。要不是砍断了缆绳导致自己被砸晕,两个愤怒的男人还真不知道谁死谁活。
谁不能愤怒?
愤怒的成年人,愤怒的场面,还有不能愤怒的孩子们。
如果凶手真的就是李苗苗,那么这部电影就只是一个复仇爽片。然而就在观众也不知道李苗苗是否还活着的时候,故事终于发生了反转:日本的警察来到中国递交资料,临走前提醒老金打消杀人的念头,最后忍不住告诉老金,娜娜是自己捅了自己17刀。警察还把女儿的社交账号交给了老金。
看了女儿详细的生活记录,老金终于发现,原来自己根本不了解女儿,自己的养育方式才是女儿自我毁灭的导火索。
在这一部分,影片对女儿心理状态的形成做了细致的描述。老金为了打鱼经常十几天不回家,女儿的安全岛就是家里的一个衣柜,她躲在里面睡觉甚至长达11天,害怕的时候就在壁门上画太阳。女儿讨厌跑步,害怕水,但这些都是不被允许的。老金甚至烦躁地把女儿推上长途大巴,电话里对另一边说“你爱接不接!”
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女儿非常缺爱、非常孤独,她甚至梦见父亲被吊死,而自己安然经过。这样的心境下,作为女儿怎么能够不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呢?怎么能够原谅自己呢?又怎么能够不去其他地方寻找爱呢?
这样“懂事”的孩子,会因为一星半点的善意而迷失自己,会觉得李苗苗好有爱好浪漫好温柔。这样“懂事”的孩子,却也会为了自己想寻的那一份爱无比执着。
娜娜对自己的性格也是有所了解的,她说“不会有人了解了我还爱我”。所以她不停地寻找真正爱她的人,不会离开她的人,她一直处在一种要去确认的状态中,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中,她总是怀疑自己也怀疑别人,也因此无法得到真正稳定的爱。
娜娜碰到的李苗苗和她一样,也是极度缺爱的人,只不过李苗苗家很有钱,所以他缺爱的表现方式是伤害他人。他看上去给了流浪汉一个汉堡包,但其实在里面加了玻璃渣子。而娜娜缺爱的表达式却是伤害自己。最后娜娜为了向李苗苗证明自己的爱,捅了自己17刀。在漫长的六七个小时的流血过程中,她并不求救,只是躲在柜子里继续画她的太阳。
有一些影评人说,强调阶层差异是影片的一项重点。我不认同。虽然影片里出现了走后门办护照轻易把孩子送出国等桥段,但是身处不同阶层的家庭出现了同样的问题、造就了同样孤独抑郁缺爱的孩子,这不仅不是在讲区别,反而是在讲共性。
在成长过程中,缺爱的孩子只能把长期的委屈、批评、贬低、不配得感一层一层积累下来,把自己包裹起来。他们的出口是什么呢?影片里选取了cosplay这一元素。
这个元素首先体现了代沟,表达出年轻人对既有社会规范的反叛。虽然这种反叛是藏在面具和表演之后的,虽然这种反叛只为年轻人提供一个暂时的心灵庇护所,虽然这种反叛让他们在同龄人中找到伙伴,虽然这种反叛让他们得到一时的快乐和自我认同,但是,这毕竟不是愤怒。
大部分受伤的孩子无权愤怒。
你我都有一片愤怒的海吗?
有一本心理学著作叫《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英文直译是《有毒的父母》。像老金和李苗苗的父母这样的,多少都算得上有毒的父母中“不称职的父母”这一类型。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在情感上遭到遗弃,非常缺乏自我价值感。
这一类父母,他们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无力去爱,不懂得如何去爱,要么疏于照顾还反过来让孩子照顾自己(物质或精神都有可能),要么只按自己的方式养育孩子,给孩子留下了很重的心理伤害和负担,以致于孩子成年之后,仍然走不出阴影,甚至会去寻找父母的代替者,不停地遇到难缠的人,成为共依存型人格。
影片的最后,老金在墓园里疯狂地寻找女儿的墓碑,但他找不到。他只有倒了所有的祭品说,“如果还有下次,我们不那么弄了。”这说明老金已经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爱是一种自以为是的爱。这种自以为是的爱,成为伤害孩子的无形的刀。
老金后来卖了渔船,把钱都捐给了青少年心理辅导机构。他用这种方式“涉过”了心中愤怒的海。但是,悲剧仍然是悲剧。悲剧不只是女儿的自伤自残自杀,更是这种爱的过程无法重来。看到这里,方才明白导演想让观众去思考的仅仅是四个字:如何去爱?
放字幕之前,银幕上打出一句话:父母是孩子最初和永远的安全岛。
这个片子,不是说教“你不能离婚”,只是提醒,“如何去爱”。
话已至此,你是否想到你的父母,你的童年,你此刻的人生?你是否会想,我的人生中有没有一片愤怒的海?
如果有,要怎样去涉过它呢?
作者:风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