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广州开展大规模田野考古工作70周年、南越王墓发现发掘40周年、南汉二陵考古发掘20周年。为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广州文物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11月28日至29日,“新时代考古:保护、研究、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新时代考古:保护、研究、传承”学术研讨会现场
本次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全国各省、市文物局,高校及科研院所,省市级考古研究院所、博物馆领导及专家学者70余人齐聚羊城,将举办22场专题分享,鉴往知来,向史而新,共同交流新时代城市考古重要发现、考古遗产保护与展示利用、公众考古与考古成果传播等方面的成绩和经验,推动考古遗产焕发时代新活力。
29日,与会代表还将前往南汉二陵博物馆(康陵遗址区、博物馆区),广州市文化馆等地进行学术考察,并欣赏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联手馆校合作单位——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带来的“沉浸式艺术剧场——倾听·康陵”演出。
南汉二陵博物馆和康陵展区远景
会议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考古遗产专业委员会、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指导,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历史学系联合举办。
70年“广州考古”,重塑城市形象
“广州,大家知道,是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广州考古人用70年的工作,发现、抢救、保护下了这么多丰富的地下考古资源,保留下来南越王墓、南越王宫、光明大厦的水闸遗址、北京路上的千年古道等等,应该说极大地提升和重塑了广州的城市形象,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中国考古学会考古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英民感慨道。
中国考古学会考古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英民
他表示,几代广州考古人埋头苦干、接续奋斗,围绕珠江三角洲史前先秦考古、广州城市发展变迁、岭南文化、海丝文化等课题,利用考古资料,结合历史文献,深入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广州乃至华南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知名考古学家麦英豪先生在南越王墓主棺室发掘(1983年)
广州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和中国民主革命重要策源地,也是改革开放前沿地和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现场
广州也是中国受现代考古学思想影响最早的地区之一。1953年,配合城市建设,广州揭开了大规模田野考古工作的序幕,被列为全国“城市考古的重要据点”。70年来,广州考古取得显著成绩,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被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誉为“全国城市考古的一面旗帜”。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介绍,进入新时代,在“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指引下,广州在配合城市建设进行的考古工作中,始终把对考古遗产的保护、研究和阐释放在首要地位,并逐渐摸索出适用于广州地区的文物保护模式。同时,在加强考古遗产保护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广泛传播文物的内涵与价值,创新文物有效利用和展示的方式。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
通过考古,让公众理解岭南
对于接下来的广州考古工作,张强禄表示,一方面对于从化狮象遗址、增城金兰寺遗址、黄埔陂头岭遗址、南沙鹿颈遗址等一批近10年来重要的史前先秦遗址考古发现,将进一步随广州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主动性考古课题的开展,做好广州先秦史的梳理、研究和阐释。
增城金兰寺遗址远景
狮象遗址考古工地研学活动
另一方面,如何将考古成果更多地展示给学者,展示给公众,是新时代大背景下考古工作的又一课题。“我们配合南汉康陵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做了大量工作,今年‘文化遗产日’我们南汉二陵博物馆康陵遗址区面向公众开放。”张强禄透露, 期待已久的南汉二陵的考古发掘报告,即将在今年年底出版。“我们将通过博物院、遗址博物馆等展示平台,通过各种形式将考古成果呈现到公众面前,让大家都能通过考古发现,去理解广州、理解岭南。”
南汉二陵博物馆“百变鸮小”文创产品
孙英民对广州文化考古工作未来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严谨,求实,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守正创新,增强城市考古和配合基本建设考古中的学术导向,适时开展主动性考古工作,进一步提升广州考古的影响力;加快资料整理,加强学术研究,统筹安排人力、物力,梳理积压资料,开展系统的整理工作,推动出版一批高质量的考古发掘报告和研究成果;利用好遗址博物馆的平台,不断创新考古成果的展示、传播形式,积极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广泛开展考古成果的宣传,让文物“活”起来。
【采写/视频】南方+记者 王涵琦
【图片】主办方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