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小学生中间总喜欢做一个奇怪的动作:双腿下蹲,手臂前伸,高频率地做“拉锯式”的晃动。据说,这叫“电摇”,是继《孤勇者》后,在小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又一现象级行为。
在网络游戏中,“电摇”这一动作是用来鄙视、嘲讽对手。曾几何时,只要凭借《孤勇者》的热血歌词,你就和孩子们对上暗号,“打入”群体内部。但现在,除了对唱歌词,还需要做点舞蹈动作,才能和小学生产生共鸣。用成年人的眼光来看,“电摇”说不上优美,甚至显得有些无礼和不雅,但在小学生中却成了一种社交语言,能在孩子之间快速传播。
学生王梓轩告诉记者,班上很多同学都知道这些动作,“很多小朋友会做这个动作,其实我也不太想做,因为不好看。”
除了“电摇”,在小学生群体当中,总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社交密码。一些网络词汇、网络表情包正快速蔓延在小学生群体当中。当网络“造梗热潮”愈演愈烈,良莠不齐的内容铺天盖地,缺乏辨别力的孩子们如何抵抗泥沙俱下的侵袭?家长又是怎么引导和教育小朋友的呢?“5G儿童”应该怎样顺着网线获取成长营养呢?
在博罗中学中洲实验学校三年级4班的班会课上,班主任林锦滢正给学生上“拒绝网络烂梗”的主题班会,通过生动的故事、鲜活的案例,向学生们介绍了网络烂梗和低俗语言的危害,并引导他们学会拒绝这些不良信息的方式。
“不要轻易相信那些网络热梗,不是火就是好的,如果你用了这些网络烂梗,虽然自己觉得好玩,但是会伤害到别人。”听完班会课后,学生汤沛霖也有了新的感受。
针对青少年爱模仿、可塑性强,对一些在同学圈子里流行起来的言行举止,往往会产生“大家会我也得会”的从众心理,相互效仿,对此,很多家长表示要及时做好引导,做好沟通工作。
家长林女士表示,“小孩子这个年龄阶段比较偏向于模仿,做这些动作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快感,释放他们的情绪压力,我觉得家长可以正确引导的话,还是可以接受的。”
而家长全女士则对这些行为持反对意见,“可能有些人觉得做这些动作好玩,但作为家长并不希望自己小孩有这样的行为。”
学校老师表示,在学校老师做好引导工作外,家长要更多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共同建立良好的行为价值观。
“网络烂梗就像精神垃圾食品,对小孩子来说,看似好吃,实则无益,甚至有害。”林锦滢表示,教育需要家长与老师互相配合,不仅要提高小朋友辨别信息的能力,平时也要跟家长沟通共同教育孩子放下手机,去追寻生活中的美景和趣事,培养孩子自律的习惯。
现在的小学生无法避免地会从网络上或同伴中学到“电摇”“孤勇者”等各种“动作手势”和“网络用语”。这些“社交暗语”非主流却又是“成长的烙印”,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把握好引导孩子的“度”是最重要的,帮助他们在内心建起一道“防火墙”,规范社交礼仪及文明用语,尝试探索阳光积极,充满正能量的“接头暗号”,才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