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学术年会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等全国多所高校与地方教育系统的专家、学者、校长和教师齐聚一堂,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体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实践探索及广东经验等进行深入研讨。
此次年会为期两天,设置18场专家讲座、9场课例研讨和20个专题经验分享,并举办“文化传承与创新南粤行动”教育教学成果展、“校馆合作的岭南民俗文化课程开发与建设”专题考察。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民族文化寻根、固本、筑基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理事长徐勇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学校教育,要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需要有严谨深入的学术研究,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方法正确恰当,同时也需要一线老师的教学实践,更需要把教学实践和研究结合起来。
此次年会正是聚焦加强各地区、各学段之间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合作交流,既让高校研究者切实了解一线师生的教育教学现状,也让一线教师参与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探讨,帮助他们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理论和模式的创新。
办好传统文化教育,具体怎么做?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桑志军以该文学院为案例,建议实施“四位一体”的语文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设计加强多学科、跨学科综合学习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语文教师培养方案,建设语文课改、国学教育、创意写作等符合新型语文教师培养要求的特色课程群,以及构建“高校—中小学实践基地—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协同育人机制。
“在广东二师,文化育人改革已切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着学生的成长。”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马卫华介绍,学校成立了国学教育团队、创办国学教育特色班、研发国学教育特色课程集群、创立“公益岭南”国学夏令营和冬令营等,并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多次承办省内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任务,并于2002年获评广东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区。
南方+记者 姚昱旸
通讯员 梁文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