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是石龙最当之无愧的一个金色招牌。以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举重世界纪录的陈镜开为起点,至今,石龙已为国家培养出众多优秀运动员,他们在国内外举重赛场上各领风骚,取得了辉煌成就。从石龙走出去的举重健儿,先后19次打破世界纪录,获得29个世界冠军。而位于石龙人民广场的石龙业余体校旧址(以下简称“旧体校”)不仅见证了石龙举重运动发展的历程,还是早期石龙举重运动员举重训练的地方,承载了石龙举重人无数珍贵的回忆。
为留住这段集体回忆,筹建中的中国举重博物馆的选址地正是旧体校,并将旧体校建筑保留下来,采用“修旧如旧”建筑方案,最大限度还原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石龙举重健儿的生活及训练场景。同时在其基础上增加钢结构的大平层,形成“馆中馆”结构,让旧体校成为中国举重博物馆(筹)亮眼的一部分。
近日,曾在旧体校训练过的举重前辈们在东莞市举重协会的组织下,集体回到石龙,在中国举重博物馆建设现场感受旧体校“修旧如旧”的成果,共同追忆当年在这里训练的美好时光。当他们回到这个熟悉的地方时,看见墙面上留有一些过去的“奋斗痕迹”,昔日的回忆瞬间涌上心头,感慨万千。“当时这里没有这道墙,有5个举重台。”“当年没有机器,所有的地板、墙砖都是靠人手打磨而成。”“门窗以前都有刷油漆,用东江杉木,由木工开榫制成,在以前来说已经很高级了。”参观过程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起旧时情景。
旧体校是石龙许多举重冠军的诞生地。据了解,当年为了建设这栋旧体校,凝聚了众人心血。建设期间,体校的举重运动员们也身体力行,利用闲余时间积极投身到建设中来。东莞市举重协会副会长吴牛苏回忆说:“那时候每天放学,教练就让我们到这里来搬砖,从一楼搬到二楼、三楼,一次搬50块,每人每天至少要搬1000块砖。大家却从不觉得辛苦,反而觉得很有趣。一方面可以当作体能训练,另一方面能跟着建筑工人学习技术。”
据了解,石龙业余体校前身是石龙举重班,是在陈镜开的哥哥陈枝组建的石龙举重队基础上成立的。当时,为支持业余举重队训练,原石龙中心小学专门拨出一间课室作举重训练室。1957年,举重班改设为石龙业余体校,是一所既学文化课,又接受体育训练的半读半训练学校,最初设举重、游泳、篮球3个专项。1961年,石龙业余体校被列为正式学校,重点设置举重班。1973年,石龙镇政府斥资在人民广场建设体校大楼(旧体校),内有56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文化课专用课室和1300平方米的训练场,配置有宿舍、保健室、食堂等设施。2003年,体校迁至石龙体育馆旁的新校区。
旧体校见证了无数举重运动员拼搏奋斗的时光。他们对于旧体校采用“修旧如旧”的复古设计风格,举重前辈们均表示认同,对当前所还原的现状给予肯定。
东莞市举重协会理事、体校教练陈仲和
“这个房间当时是办公室,这么多年过去,如今能够还原成这样已经很好了,一走进来就有以前的感觉,非常满意。”陈仲和表示,他最开心的时光就是在这里训练的时光,因为当时心无杂念,一心练举重,只为举出个好成绩。
东莞市举重协会会长周锡球
“这里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如今还保留着当年体校的元素,看到整个布局都没有改变,窗门、围栏又复原成那个年代的风格,感到很亲切,瞬间勾起了我们过往的回忆,想起自己当年在这里训练时的场景。”周锡球说道。
“旧体校能保存下来非常好,这里是历史的见证,许多石龙举重运动员都曾在这里读书和训练,延续着一代一代举重人拼搏奋斗的举重精神。”举重前辈们期望中国举重博物馆(筹)尽快完工、早日开馆,让更多人了解石龙举重事业,让“举重之乡”更加美名远扬。
相关链接:中国举重博物馆(筹)即将建成试运行
据了解,中国举重博物馆(筹)是我国首个举重项目专题博物馆,将最大限度保留历史建筑及历史信息,成为中国举重历史资料的“保管箱”和“档案馆”;结合现代博物馆的功能需求,打造出展示举重文化发展和教育的阵地,集中展示举重健儿们在赛场上叱咤风云的风采、在训练场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在生活中真实可爱的面貌,使中国举重博物馆(筹)成为中国举重人的精神家园。
当前,筹建中的中国举重博物馆主馆体基础装修工作已完成约90%,布展工作即将展开,力争在今年内完成主馆体(含旧体校)展陈装修,并逐步投入试运行,努力讲好中国举重故事。
出品|石龙镇融媒体中心
文、图、编|朱梓佑
校对|陈嘉莉
编委|叶晓彤
审发|李晓军
*任何媒体及微信公号若要转载本文,应提前告知本号,获得授权后请清晰标注出处为微信号“宜居石龙”,否则一律举报抄袭并追究法律责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