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知名民营书店先锋从南京出发,走向乡村。十年后,这家在乡村领域耕耘许久的品牌第一次踏上广东的乡野,将书屋开进了碉楼林立的江门开平。
一群“异乡人”的落地,带来的不止是“诗与远方”,更是独立书店精神与当地文化传统的双向奔赴。而在“先锋”的案例之外,更有江门当地对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久久为功,和对文化反哺乡村振兴的持续探索。
碉楼群里的粮仓书店
如果有人路过开平塘口镇的墟镇中央,首先看到的便是五座相连的谷仓,还有那背后高大的文学钟楼。这里便是“先锋.天下粮仓书店”的所在,在稻田与溪水的包围下,这座建筑群显得特别,却自然地融于乡野。
在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的眼中,先锋书店在开平当地的选址,虽说源于漫长的考证与规划,但从结果来看却是一场美丽的意外。2018年由乡建摄影师李玉祥引荐考察,他带领着先锋团队考察了开平的碉楼群落等多处景观。然而在考察的最后,钱小华却看中了当时已经废弃的塘口镇粮管所粮仓,“稻田边的粮仓开阔、明亮,恰恰符合我们对书店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的样态诉求。”
而当地对于振兴乡镇的求索,则成为先锋得以落户的契机。在随后两年中,当地政府领导走访了先锋书店在全国的多家门店,见识到了乡村书店在发展文旅上的巨大潜力。在2020年,塘口镇与先锋书店正式商定下落户的事宜。
谈起引入先锋书店的初衷,塘口镇党委副书记黄景林说,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天下粮仓是几代塘口村民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粮仓最初的功能已经不被需要,但村民一直不舍得拆除,让粮仓完好保存至今。
在粮仓里建书店,这样充满想象的结合让先锋书店与塘口一拍即合。“从曾经装米的粮仓,变成装精神食粮的粮仓,这样活化方式可以实现传承和发展的双赢。”黄景林分析,先锋书店是国内书店的“大IP”,其自带的流量可以带旺乡村,提高塘口的知名度。
塘口是碉楼之乡,世界文化遗产自力村碉楼群与村落坐落于此。过去碉楼因其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如今书店把历史与现代相结合,将是塘口对建筑文化的全新演绎。
先锋对于“粮仓与书店”的极致幻想,得益于建筑团队的助力。当东南大学副教授、建筑师杨志疆第一眼看到那五座彼此独立的粮仓时,就被建筑独特的文化气质所吸引。如何使得五个彼此孤立的空间具有整体性,以及如何在创造性的设计中不破坏这种记忆气质,同时又融入属于先锋的精神气度,便成为了最重要的问题。
经过多番考量论证,一个最终的设计方案形成——五个粮仓由一条封闭的外部的长廊连缀成一体,以此保证筒仓完整且空间不受干扰,北侧旧有的三层宿舍楼因为年久失修,已是危房,所以拆除后在原址建咖啡馆,南侧加建一座文学钟楼,如此便高低错落,浑然一体。
作为一家具有独特气质的书店,先锋对于图书的选用颇有考究。五个粮仓“稻仓”“黍仓”“稷仓”“麦仓”“菽仓”分别对应着不同类别的书籍,也寓意着不同的精神:诗歌代表着拥抱,人文社科类代表着融合,文学代表着开放,儿童生活类代表着自由,而艺术类代表着虔诚。
书店的咖啡馆却与粮仓形成了鲜明对比:全玻璃幕墙的咖啡馆区域,以近八米的高度雕刻出了空间的肃穆之感,同时以四根高大的薄壁钢结构的伞状立柱支撑,像是一棵高大的智慧之树。杨志疆说,人们在一棵大树下,阅览、休憩、聊天、交流,这样空间带有了叙事性。
而最能代表书店精神的,莫过于粮仓尽头的文学钟楼。读着诗句拾级而上,可以登高望远,远处是稻田,近处则是粮仓。这契合了开平碉楼扎根于土地的韵味,也代表这书籍对于人们的意义:看见过去也看见未来。
书店的未来在乡村
2013年,当钱小华第一次向同事提出要办乡村书店时,同事的评价是“脑子坏掉了”,“城里那么好的条件不开书店,跑到穷乡僻壤的地方去做情怀,会有人去吗?”
等到钱小华到各地的乡村考察时,听闻他对书店的选址后,地方的领导也对他的想法大为吃惊,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不要去那些鸟不生蛋的地方。
在钱小华看来,这些人的劝说并非没有道理,他从来没有将开乡村书店当作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也走访过国内的不少“空心村”,乡村传统文化的衰落和村民对于精神生活的渴求让他动容。
1996年,钱小华在南京创办了先锋的第一家书店,经历了十几年的沉浮,先锋书店已经成为了国内独立书店的代表和当地重要的文化名片。尽管如此,钱小华始终认为书店在城市已经趋近饱和,而广大的乡村地区仍是等待耕耘的“处女地”。
“书店要有赤诚的品格,更要有批判意识和直面现实的勇气。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书店的未来在农村。”钱小华说。
从国内的探索来看,乡村书店早已不是空想,而是已经融入到文化振兴的布局中。坐落在安徽黟县碧山村、由古祠堂改造而成的碧山书局,是村里最热闹的公共文化空间。这里经常举办各种读书会、音乐会和放映会等文化活动,成为当地的文旅打卡点。
碧山书局,是先锋书店2014年在乡村书局的首次尝试。而后的几年里,先锋先后在安徽、福建、云南开设了7家风格各异的乡村书店。在经历了实体书店阵痛与变革的十年后,这些不被看好的乡村书店却扎根了下来。
“在地化、共建性与公共感。”在先锋书店轮席董事长张瑞峰看来,这三点是先锋书店能在乡村领域另辟蹊径的原因,他介绍,为了更好地融合江门的本土文化元素,先锋书店筹备了80余种在地文创产品:从富于西洋韵味的砖花冰箱贴,到用旧粮票做成的特制书签,再到以“开平”谐音作为灵感来源的大鹅开瓶器……这些兼具传统与现代感的设计,与充满厚重感的粮仓一起,共同构成了天下粮仓先锋书店的文化符号。
在打造独特的文化符号上,书店、设计师、当地政府等各方资源形成了共识。这种共识,不仅仅是出于对乡土情怀的人文追求,也是振兴乡村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伴随着当地创建江门(塘口)江澳青年文创小镇,一批从湾区乃至全国来的年轻人选择来这里创业。在这些年轻人的努力下,塘口墟这个原本常住人口仅仅不到四百人的小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先锋书店在江门的引路人,李玉祥最深刻地感受到这几年来墟镇天翻地覆的变化。“五年前来开平,完全就是‘天然之旅’,村落很安静,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建筑,和中国的许多乡镇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五年后,民宿、餐厅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11月11日,先锋天下粮仓书店在塘口正式启幕。除了书店邀请的作家、诗人外,还有大量的游客和当地村民自发前来“打卡”。书店门口的大榕树下,一时间热闹非凡。
而先锋书店在塘口镇落地后,不少附近的商店也和书店同步营业,开启了”夜经济”模式。书店夜晚的灯温暖柔和,点燃了周边的一片灯火。
寻找乡土的文化之根
对于先锋书店来说,与乡土共生是一项长远的事业。张瑞峰说,希望以天下粮仓书店为起点出发,聚焦当地的文旅资源,让塘口成为广东乡村振兴的范本。
在扎根在塘口为乡建工作努力了近十年的建筑师李继津看来,先锋书店在塘口旧墟的落地,是从文化角度为当地的乡建发展奠定下最后的基调,“这里将成为塘口新的文化地标”。
当地对于文化地标的活化利用早有先例。2016年港籍越南华侨Rocky和五邑大学建筑系毕业生李继津率先在开平塘口旧墟发起了塘口社区活化计划,启动了第一个社区改造项目——塘口空间,他们将20世纪80年代的红砖建筑五金厂改造为集活动、讲座、图书、展览和餐厅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中心,90年代香港同胞投资的钟表机械厂被改造成设施齐全的国际青年旅舍,90年代的旧邮局,打造成团队办公空间,作为社区中心及青年旅舍的功能辅助性建筑……这种兼具传统与国际视野的社区风格,非常具有开平的特色。
江门开平是一个有着内涵极为丰富的城市。这里长期受到广府文化的滋润,但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中国风云变幻近代史的见证者。时至今日,开平的海外侨胞依旧有75万人,这甚至超越了本地的人口数量,当地人常说,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开平,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这也让开平所在的江门五邑地区当之无愧成为了“中国第一侨乡”。
“侨”的存在,奠定了江门独特的精神内核,这也形成了当地极为独特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先锋天下粮仓书店5公里外,广东赤坎古镇侨乡国际旅游度假区同样人头攒动,一如百年前的繁华。
从上空俯瞰赤坎古镇,潭江贯穿其中。清朝顺治年间,赤坎开埠,逐渐成为商贸繁荣之地。开平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赤坎墟商贸最兴旺的时候,酒店、电影院、戏院、茶楼、银号、押铺、贩卖洋货的商号等一应俱全。”
作为潭江的水运枢纽,赤坎在历史上还是无数先辈远洋寻梦的原点。从码头出发,一代代华侨漂洋过海,在海外闯出一片天地。之后,他们又把辛苦打拼下来的家财寄回故乡,将外国建筑工艺融入本土艺术精华,创造性地建设了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群。长达3公里的600多座骑楼,让赤坎古镇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界面最连续、保存最完整的侨乡骑楼建筑群。
如今,在江门当地对于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这段记忆被再次讲起,留住了侨胞的乡愁,也向更多世人诉说着华侨小镇的魅力。今年的中秋国庆假期,经过修复的赤坎华侨古镇已经接待了超过11.94万人次的游客。
保护一栋侨房、重现一座古镇、延续一方文脉。见证了家乡巨变的村民、关族图书馆馆长关在练很感动:“年久失修的侨房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感受到政府对华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重视。”
修葺一新的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开平蚬冈镇活化20多幢碉楼等建筑,建成微型展览馆“侨心馆”,成为外地游客和侨贤侨胞的“打卡地”……这些当地的文化符号经过开发利用,为乡村文化的推动者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这也契合了广东省在推动文化遗产活化的努力。近年来,广东用心用力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大力推进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将之列为文化强省建设“六大工程”之一,加强文化资源系统保护整体保护、品牌化提升和活化利用。
如今,越来越多南粤特色、国际水平的地标性文化设施成为“旅游目的地”,“诗和远方”更加美好,而乡土的文化也得以传承。
南方+记者 吴扬 李霭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