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3中国候鸟式养老冬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在上海交通大学发布。在55个候选城市中,江门名列第10。
候鸟式养老,指的是一到冬天,北方越来越多老年人到南方避寒过冬,就像成群结队的候鸟,一同飞向温暖的南方,待春暖花开之时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如潮汐涨落一般规律。近些年来,候鸟式养老在某些区域已成为“大众潮流”。
中国即将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养老已经成为上亿人的刚需。养老看重的是生态环境、医疗设施、生活便利性和居住成本,而适宜度指数是围绕气温、气压、湿度、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医疗条件、交通便捷度等17项指标,对6省(自治区)的55个候选城市综合计算得出。江门由去年的第24位跃居第10位。
这背后是绿美江门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生动注脚。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江门将“绿美”绣入城市建设蓝图,聚焦宜居、韧性、智慧,打造一流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配套,让侨乡成为居者自豪、来者依恋的幸福家园。
四季有花、四季常绿,江门正在成为更多人“落脚”的理想坐标。
生态绿,经济也向“绿”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在江门,阳光海岸碧波千里,西江潭江浩浩荡荡,天露圭峰秀甲岭南,小鸟天堂独木成林、万鹭齐飞。充满诗意的大美江门,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世界文化遗产。 南方+记者 杨兴乐 拍摄
抬头望去,是明媚的“天空蓝”;放眼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生态,已成为这座山水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最美底色。半城山水满城绿,作为国家森林城市,江门全市森林面积达43.0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5.31%,均位列珠三角第三位,各项指标在大湾区城市中排名前列。
好空气也是江门的一张金字招牌。生态环境部通报的全国168个重点城市1—9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中,江门名列第18位。1—9月,江门市空气质量AQI达标率为89.0%,同比改善6.2%,综合指数同比改善7.5%。空气质量良好的江门,十分适合长者休养身体、旅居养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侨乡最亮眼的发展底色,也映照出江门向绿而行的探索实践。如今,江门正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以绿水青山培育绿色经济,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培育壮大绿色增长极。
水经济“点水成金”——作为全省全域水经济试点市,江门以河湖自然禀赋为基色,以“碧道+”“水美乡村+”“水库+”等模式,大力发展碧道产业带、滨水旅游、优质水产品等绿色水经济新业态。
在开平市大沙镇大塘面村,“两山”碧道沿大沙河水库而建,一边是碧波荡漾的水库风光,一边是大片农田,通过开展各种应节活动,持续放大“水库+”效应。该村每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300多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由不足2万元增加到30万元,农家乐、民宿、土特产零售等业态增收超100万元。
近2000名登山爱好者齐聚恩平牛塘山,用脚步丈量绿美恩平。周柳妤 拍摄
林下经济“森”机勃勃——依托较为丰富的“绿色家底”,遵循生态循环原则,江门充分盘活树下林间资源,因地制宜探索林下经济发展路径,促进林地增产增效、林农增收致富,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秋日的上午,鹤山的丘陵缓坡上,一朵朵不起眼的褐色小伞长势喜人,这是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开放试验站暨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团队种的灵芝。通过在林下种灵芝,团队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种植年产值在每亩1万元以上。
氧吧经济“碳”出新路——作为江门唯一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的地区,恩平大力推进绿美生态建设,以“气候品牌+”的方式,依托当地生态气候品牌、地热温泉、人文历史等优势,发展避寒旅游、康养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生态农业等,打造侨乡活力之城。
恩平举办温泉嘉年华暨环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天然氧吧穿越赛,低头赏水、抬头望山,眼前是青绿的景色,空气中弥漫着负氧离子。恩宣供图
上周,为期3个月的2023恩平温泉嘉年华正式拉开帷幕,其间举行山地穿越挑战赛、醉美温泉休闲骑行等多样文旅新玩法,邀请八方旅客前来感受生态恩平、美丽恩平、宜居恩平、活力恩平的魅力,擦亮“中国天然氧吧”的金字招牌。
青春力,越活越年轻
产业园区里,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广东(江门)硅能源产业基地隆基园区项目施工现场吊机林立,目前首期年产10GW单晶组件项目已启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80亿元,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光伏产业项目,助力江门打造国家级硅能源产业发展基地和产品进出口基地。
这是江门坚持制造业当家的鲜活场景,也是这座广东老牌工业城市的“青春变化”。江门拥有体量庞大的传统优势制造业,让产业持续“向上向新”发展,百年工业城市才能成就“不老传说”。
广东欣龙隧道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维修车间内,工作人员对盾构机进行出厂前的检查。南方+记者 杨兴乐 拍摄
面对日新月异的产业竞争,近年来,江门系统构筑“10+10+N”战略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硅能源、新型储能、盾构机、安全应急等特色产业新赛道,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勇当大湾区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主战场。
2021年11月,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揭牌成立,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为核心区,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建实验室、孵化器,在国内率先形成五维一体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格局。今年前8月,31个超亿元安全应急产业及相关领域项目选择落地江海,计划总投资达234亿元。
再把目光投向江门近年来投资额最大的实体项目——投资200亿元的中创新航江门基地项目。该项目仅用一年多就完成一期项目产品下线,带动了投资额合计超150亿元的多个新能源电池产业关联项目落户,大大提升了江门新能源电池产业的集聚度和竞争力。2022年,江门全市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实现工业产值229.56亿元,产业链增加值增长13.6%。
宜居城市的衡量标准,不仅是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还有“生活质量”。江门更把目光瞄准了文旅消费新场景,推动新业态、新场景不断“出圈”。在这里生活,越活越年轻。
一方面,体育盛会点燃青春赛场。以“无负今日 邑马当先”为主题口号的2023江门马拉松赛,将于12月17日在五邑华侨广场鸣枪起跑,规模共2万人。一场赛事,既让江门的体育氛围越来越浓郁,更成为展示城市经济发展、自然风光、人文环境、体育精神的平台,变体育赛事流量为城市发展增量,支撑未来一段时期内城市的跃升发展。
叹咖啡也是叹生活。南方+记者 杨兴乐 拍摄
另一方面,侨都咖啡掀起消费浪潮。特殊的咖啡文化,孕育了江门特殊的咖啡市场,为打造高水平咖啡产业集群,江门又提出实施“侨都咖啡”品牌三年计划。闲暇之余,在街边小巷随意走进一家咖啡店,到咖啡店叹(享受)一杯咖啡,与家人朋友聊聊生活,成为生活里的“不可或缺”。
文明城,向上又向善
绿意葱茏的侨乡街头,繁花点缀、路道洁净;农贸市场、车站等公共场所,人们有序排队、秩序井然;文明公益广告遍布公交地铁,“红马甲”微笑服务、提供指引……文明行为在潜移默化中融入百姓生活。
历史街区这一树繁花,相得益彰。 南方+记者 杨兴乐 拍摄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的重要命题。近年来,江门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激活区域协调发展新活力,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助力城市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不断改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这是我见过最好看的公园!”今年国庆假期,江门的城市口袋公园迎来又一批游客。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不仅增加公园数量、面积,为市民提供更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绿野佳境,也完善公园的服务功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养老服务、娱乐科普、亲子活动的新期待、新需求。
新型文化空间越来越多、村容村貌越来越美、出门打车越来越方便、农贸市场越来越整洁……一个个变化背后,是江门持续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医养融合发展为核心的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在这里居住的老人,可以享受到休闲安逸的生活和不断完善的智慧养老服务。
阵地、设施、环境、载体不断完善的同时,文化在江门谋篇布局中的地位不断抬升。江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推进理想信念宣传教育,大力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提振农村群众的精气神。
日前,江门市委宣传部出台《江门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示范工程,加强乡村建设、改善农村面貌、培育新型农民,助力乡村振兴。其中,“十个一”包括:一团一队(百姓宣讲团、志愿服务队)、一站一宫(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乡村学校少年宫)、一场一街(文化广场、乡风文明一条街)、一创一评(文明村镇创建、星级文明户评选)、一约一制(村规民约、农村积分制)。
新风拂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花盛开侨都大地。
江门坚持教育引导,大力开展党的理论下基层活动,组建市、县、镇三家宣讲团,深入各级文明实践阵地讲理论、讲政策;坚持以文化人,利用歌舞小品、地方戏剧、公益广告等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地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坚持文体结合,依托各类文明实践阵地,广泛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文化娱乐、经典诵读以及百姓健康大赛、“村BA”“龙舟赛”等体育健身活动;坚持文化惠民,建立文艺家协会结对挂点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工作机制,提供“点单式”文艺服务进基层清单……
《碉楼·寒燕归巢》剧照。南方+记者 杨兴乐 拍摄
南国书香节上,近30年的本土侨乡题材出版物展出,五邑大地书香浓浓;原创话剧《碉楼·寒燕归巢》、舞剧《侨批·家国》等文艺精品先后“回家”演出,接地气、有活力,带给市民更多文化体验;以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为契机,江门今年先后组织了70多场主题活动,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50多组件梁启超藏品更是千里奔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加“中国新民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纪念展”,“启超文化的诞生地”“华侨文脉的传承地”等十张城市名片打响,人文红利不断释放。
我们看到,“再造现代化新江门”的当下,江门更加看重这座城市的人文熏陶与精神塑造,让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融入生活日常,形成更加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努力匹配与经济实力相当的文化优势。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中,一个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现代化新江门正展现在我们眼前。
【撰文】周柳妤 张婧媛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