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端砚!
我来自“中国砚都”肇庆!
西江日报 李念龙 摄制
“中国砚都”
是肇庆享誉全国的金字招牌,
是肇庆市乃至广东省对外交流的
一张独特且影响深远的文化名片。
而让这张名片闪闪发光的正是我!
可能你听说过我的故事,
但我还有很多秘密你可能还不知道~
例如↓↓
为何我是群砚之首?
我与湖笔、徽墨、宣纸
都是文房四宝中的佼佼者,
而我位列中国四大名砚之首。
位列群首自然是有我的独特之处。
你听过“呵气研墨”之说吗?
我以石质坚实、润滑、
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
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
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
字迹颜色经久不变。
品质上盛的我,
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
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
水气久久不干,
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
我主要开采于肇庆的
斧柯山、北岭山和七星岩,
其中最优质的资源大多集中在
西江斧柯山附近,
千年来,这里曾开采过不少端溪名坑。
《端州砚坑揽胜图》
但是,端砚的开采过程大都是手工开采,
不仅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采出来的砚石并不能全用,
若能有三四成可用,已极为难得。
我的开采难度有多大?
苏东坡流放惠州时曾到过砚坑,
他用诗见证了端砚采石工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千夫挽绠,百夫运斤,
篝火下缒,以击斯珍......
崖壁一坼,性命齐捐......”
为何我会与众不同?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我的先天因素,
我之所以能成为群砚之首,与众不同,
还有很重要的后天因素
雕 刻
西江日报 李念龙 摄制
雕刻是端砚制作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工序。
砚石的雕刻是不可更改的,
这就更加考验雕刻师傅的造诣。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李贺这首诗真的太形象了!
为何我能传承千年?
我的制作技艺于2006年
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想要一睹我的制作风采?
那就去白石村吧,
那里是肇庆最集中的端砚制作地,
在这个以砚为耕的村落,
历经千年之久的古老制砚技艺
被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
来到白石村,
你会被一个又一个传承故事所打动!
程振良就是从白石村走出来的制砚名家,
程氏制砚历史,
到他已经是第十四代。
程振良是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36岁就被肇庆市政府认定为端砚界首批三位拔尖人才之一,而且是最年轻的一位。回忆起12岁时就开始跟家中长辈学习制砚基本功时,程振良撸起右手的袖子,拳头一握,手臂上肌肉毕现。"从小跟老一辈去山里面学采石,练习铁锤和凿的配合,练好体力腰力和臂力。那个年代没有机器,回来以后要把石头凿成需要的形状,把刀具都运用自如了再去雕刻,才能人刀合一。"
这只是关于传承我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随着技能人才辈出,
现有各类端砚人才约780人,
其中,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1人,
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文房四宝专家等41人。
图为肇庆首届“砚都工匠”蔡三洪。图源 成美影画
我的家乡为了让我发光发热,
可是下了大功夫!
为何我能越走越远?
近年来,
我在肇庆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现有端砚相关企业达2200多家,
从业人员约1.2万人。
我的盛名已经传至国内外,
产品销往国内、港澳台地区
和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地,
端砚文化产业及相关收入
综合产值超40亿元。
随着我的价值越来越高,
我经常作客央视被更多人所认识。
和大家分享一张我上央视的美图吧
2018年以来,《天子的书房·古砚留香》《砚出端溪》《端石紫砚》专题节目在央视总台播出,制作纪录片《端砚大师》、系列微视频《小城大匠》。图为曾在CCTV-10播出的《砚出端溪》中的古琴砚。图源 多彩肇庆
但事实上,我的家产
是我的家乡日积月累的努力成果,
为了让我光宗耀祖,
我的家乡想方设法为我搭平台、建连接、
立形象、获成绩、引关注等。
近年来,端砚文化产业园、肇庆市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高要金渡砚艺创意园等规划落地。其中端砚文化村获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现已有超过250家商户入驻。开拓电商销售“新战场”,现有端砚直播团队超100个,销售影响力全砚种排行第一。推广“端砚文化IP”,开发“广府金绣+端砚”文创产品。据不完全统计,我市获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金奖、中国文博会金奖等国家级金奖的端砚作品数量每年平均超70件。
2020年端砚博物馆建成开馆,
至今累计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
接待各级政府部门考察、学校研学
及旅游等团队约1500个。
国内以端砚为主题最大的博物馆——中国端砚博物馆。
此外,
我的家乡还出台专门法规制度保护我。
《肇庆市端砚石资源保护条例》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2018年以来未授权任何端砚石采矿、探矿行为。2021年12月批准发布公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端砚市级地方标准”,著名端砚品牌有“水云龙”“文人砚”“刘家山水”“紫云天工”“蔡家龙”等。2021年出台《端砚市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等文件,成立端砚市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端砚鉴定中心,迄今已鉴定端砚9万多方。
千百年的积淀与传承,
为肇庆留下极为丰富的端砚自然、人文资源,
也为肇庆端砚产业提供
广阔的发挥发展空间。
如今,端砚资源得到整合利用,
产业业态得到不断丰富。
来肇庆,
带你一同探寻端砚的独特魅力~
西江日报 李念龙
转自:肇庆西江网
编辑:朱嘉豪 许景然(实习生)
编审:李欣颖 黄咏欣
端州区融媒体中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