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后,广东人该如何养生?这几个要点需注意~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订阅

医学指导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中医治未病科  邓聪主任中医师

“小雪”节气,天气逐渐变冷,

虽然北方地区开始下雪,

但雪量较小,夜冻昼化。

而南方地区则要晚两个节气,

因北面有秦岭等屏障,

阻挡冷空气入侵,

仍“冬暖”明显。

防 病

小雪时节气温渐降,自然界表现为阴盛阳衰,人体阳气容易受到损伤,此时要注意保护阳气。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即头部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最不能受风冷,应特别重视头部保暖。当头部受到风寒侵袭时,血管收缩,肌肉紧张,很容易引发伤风感冒、头痛、面瘫,甚者可诱发心脑血管病。

小雪过后,降水量偏少,空气变得干燥,人体容易出现口唇干裂、鼻咽干燥等现象。在干燥的环境中,人体鼻部和肺部呼吸道黏膜脱水,黏液分泌减少,黏膜上的纤毛运动减慢,灰尘、细菌等易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容易发生或加重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以及呼吸道的其他疾病。因此,须防燥,要多喝水,可通过使用加湿器、摆放植物等方式缓解干燥的空气。

小雪后,气温开始降低,人们避寒就温,食用温热食物增多,又穿着增加,使得体内热气蕴结,易发为“内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火”,表现为口腔溃疡、面部长痘等。

再加上天气干燥,更易助火伤阴。因此,要注意防内火,少食或不食辛辣食物,多吃些清火降气的食物,如白萝卜、豆腐、雪梨等新鲜蔬菜水果

起 居

小雪后,人体精神起居养生要随着冬季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活动趋向休止的规律,宜藏阳,藏精,养精蓄锐,为来春的生机勃发做准备。

起居宜“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不要扰动阳气,日出而作,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使阳气潜藏,阴精蓄积。但晚起并非赖床不起,而应以太阳升起的时间为度。此外,在广东地区,小雪时节早晚温差仍较大,应注意适时添减衣服,避免忽冷忽热,尤其是年老体弱之人。

小雪后,日照逐渐较少,人体缺乏足够的光照,容易出现精神抑郁,特别是患有抑郁症的朋友更容易加重病情,出现失眠、烦躁、悲观等表现。因此,应注意心理的调适,保持乐观,节喜制怒,可多听音乐,缓解紧张情绪。

运动宜经常参加一些户外的活动,多晒太阳。中医认为太阳能助发人体的阳气,特别是在冬季,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常晒太阳,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相对缓和的运动,以微微出汗为佳,避免大汗而使阳气外泄。

饮 食

小雪以后,人体的消化功能相对增强,适当进补,不但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养精蓄锐,为来年身体健康打下基础。

适合此时的食物:

肉食牛肉、鸡肉、羊肉、虾肉等;

蔬菜有黄豆、蚕豆、胡萝卜、韭菜、油菜、香菜等;

水果有雪梨、柚子、橘子等。

同时,气候干燥,人们普遍感到口、鼻、皮肤等部位有些干燥,日常可适当进食具有润燥生津作用的食材预防,如银耳、北沙参、玉竹、莲子、百合等。

小雪要养肾,顺“天时”,中医认为冬季属肾,肾主藏精,为生命之源。小雪后天气逐渐寒冷,寒为阴邪,容易损伤肾阳,故此时补肾最合时宜,可适当多食温补益肾的食物,如羊肉、牛肉、腰果、栗子、芡实、山药等

中医的五行学说认为,黑色入肾,故多吃黑色食物(指颜色呈黑色或紫色、深褐色的食材)可起到一定的补肾作用。如黑芝麻、黑木耳、黑豆、黑米、黑枣、核桃、海带、紫菜、黑桑葚、何首乌等。

小雪时节,气温下降使周围血管收缩,很容易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为了预防此类病的发生,尤其对于中老年人,可适当多吃食丹参、田七、山楂、黑木耳、芹菜等食材,以避免血液黏稠,保护心脑血管。

此外,服用膏方也是冬季养生调养的好方法,可依据个人的身体状况酌情选用,膏方的选配与服用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南沙医院中医治未病科的岭南特色膏方,是根据岭南气候特征和本地区饮食特点、常见疾病、市民体质状态,多年精心研发,其中“养元保真膏”尤为适合冬季进补。

沙参玉竹雪耳汤

▼▼▼

【材料】北沙参15g,玉竹15g,雪耳15g,猪展4两,陈皮1角,幼盐少许。

【方法】先将雪耳用清水浸透发开,洗干净,备用;北沙参、玉竹、猪展、陈皮,分别洗净,备用;瓦煲内加入适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滚,然后放入上述全部材料,改中火继续煲两小时左右,加盐调味,即可饮用。

【功效】有清燥润肺、滋阴清补的作用。适用于咽干燥咳,无痰或痰少难出,身体燥热,喉干口渴,鼻孔干涸,心烦气躁,虚劳烦热等。

【禁忌】伤风感冒患者不宜饮用。

医学指导

邓  聪

中医世家,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市重点优势专科中医治未病科学术带头人和学科负责人。广东省中医师承导师,广州市邓聪三级名中医工作室导师,广东省实力中青年医生,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州市科普名师。

医院地址

总院地址:广州市越秀区盘福路1号

南沙分院地址:广州市南沙区丰泽东路105号

鹤洞分院(眼耳鼻咽喉口腔中心)地址:广州市荔湾区花地大道南30-32号

来源:南沙医院中医治未病科

编辑:吴丽婷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