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的孩子,教育的未来

南方+ 记者 戴雪晴 刘炜茗 2023-11-26 19:56

今年7月,世纪文景出版了《县中的孩子》,推出后立即引起强烈反响。这部社会学非虚构作品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撰写,它于10月便实现了第二次印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今年9月推出了由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华与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雷望红合著的《县乡的孩子们》。

这两部著作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勾勒出中国县域的教育生态,进而为推动教育政策、制度与教育实践的精准对接探路。

县中问题引发学者关注

“这两本书我都看到了,非常好。我也突然意识到,我的学生当中,大概有70%是从县中出来的孩子。”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我的二本学生》的作者黄灯告诉南方+记者,她个人也一直在关注县中的教育问题,最近半年来一直在做的,是在全国几个地方做县城学生的家访。

县中问题,越来越成为相关学者关注的社会议题。数据显示,在我国,2000多个县容纳了全国50%以上的学生,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中学校1.42万所,其中,县一级的普通高中7243所,占比51%,县中在校生1468.4万人,占比59%。《县中的孩子》指出,这部分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关乎未来社会的面貌和发展,他们的成长历程是真实的中国底色。

《县中的孩子》。

“在中产阶层关于育儿的焦虑被无限放大时,县中的孩子们对于教育的需求有时候却经常性地被忽略。”作为毕业于县中的一员,《县中的孩子》作者林小英2019年3月受邀去南方某县做讲座,在这个经济欠发达山区的学校,其衰落景象与她接触到的当地教育从业者所怀揣的正念与理想,构成了巨大的落差。这引发了林小英更多的思考。

《县中的孩子》《县乡的孩子们》都提到优质生源的流失所造成的影响,不少学者认为,生源流失是县中教育发展失衡的最直接原因,优质师资的流失也会随之而来。

《县乡的孩子们》。

《县中的孩子》揭示了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教育现象,“撤点并校”后,村镇学校的学生集中在县城,竞争愈发激烈,这为市场资本的进入提供了便利条件。外部名校输出的“新贵高中”迅速崛起,成为优质资源更为集中的“宠儿”,而县中则陷入被动的境遇。

在这样的机制下,县中更倾向于学习城里中学以及一线城市的教育改革经验,成为精英教育的追随者。但是“一所学校好,并不表明整个县域的教育好。精英教育是不太适合县域的,而县中渐渐在这种趋势中,变成了被帮扶甚至淘汰的对象。”林小英如是评价。

纪录片《高考》。

《县乡的孩子们》也将目光对准县中学生的“高考”问题,不少县中争取上级支持的指标是升学率,在实践功利主义教育的背景下,老师并不将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视为要义。当大多数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高考的时候,很多的问题会被掩盖。

“这是教育产业化之后给县中带来的直接映射。现在许多县中被高考录取指标裹挟,不再重视普适性教育。”黄灯告诉记者,哪怕是考上一个大城市的二本学校,对县中的孩子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他们往往很珍惜求学的机会。

纪录片《高考》。

广东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师王婷彦则告诉记者,她不希望看到“县中的孩子”变成一个标签或者符号,但经过一番调研后,她发现的确有不少县中的孩子,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并不顺畅,“任何微小的事情,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们求学途中的阻力。

《县中的孩子》显示,从“村小的孩子”到“县中的孩子”,往往要经历多次大面积的粗筛。对大多数缺乏“离场能力”的学生及其背后的家庭而言,“小镇做题家”是经历了多轮筛选、跨过高考独木桥的人,他们已是幸运的“少数”。

《县中的孩子》记录县中“振兴方案”

在欠发达地区,不少县中都面临着“生源之困、师资之困、硬件之困、保障之困、质量之困”。如何振兴县中,是多年来专家学者、教育从业者等思索良久的问题。

纪录片《高考》。

在《县中的孩子》中,林小英记下了一所县中——P中“突围”成功的案例。与大部分县中被“掐尖”的境况类似,在P中参加中考的学生,前100名里仅有15人能留在本校读高中。优质生源的流失,导致连年高考成绩不甚理想,趋势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但破釜沉舟的教育改革实施后,2022年,P中高中部的本科上线率已达到63%。

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呢?林小英在书中介绍说,P中的改革方案听起来十分“简单”:补上学校围墙的缺口,让学生更有安全感;提供免费早餐,使得老师们愿意来监督学生早自习;充分利用寒暑假,给孩子们补补课;学生的英语基础太差,就引入小语种,让学生可以选择小语种参加高考(新高考外语包含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六门)等。

这些举措均从细节处入手,却有效地促使P中回归了若干年前的荣耀。在升学率之外,县中极有可能是部分孩子们“生命中最后一个阶段的正式学校教育”,其影响力不言而喻。

在黄灯看来,P中的案例为她提供了许多借鉴。“陪伴型”的高中教育,或许比单纯考上一所大学更加重要。就目前而言,县乡的生机更需要年轻一代来激活,对于无法升入好大学的孩子来说,教育从业者不妨对县中的办学目标进行重新梳理。“相比起升学率,是否能把高中三年利用起来,为孩子们未来的人生做好铺垫?

县中的孩子

“教育是很多元的。教育从业者能否多想想,孩子们要奔往何方?”王婷彦认为,引导县中的孩子们做出合适的选择,或许会减少他们对未来的迷茫,多一些准备和底气。

《县中的孩子》也针对这个问题,展示了一些县中的探索之路。一些校长在思考,如何为这些无法升入较好大学的孩子,提供值得他们一生回想的教育体验——孩子们对文化课程不感兴趣,便把兴趣类、动手类的课程开设得有趣一些。此外,校长们熟悉几乎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知道学校应该兜底,担负起一些外出务工的父母无法履行的责任……不可否认,县中仍承载着县乡大多数孩子的希望。虽然县中的改革任重道远,但振兴的潜力依然蕴藏在教育的本质中。

县中的孩子

“教育不应奉行适者生存的模式,它的结果也不应以经济逻辑来度量和验证,教育是在生命和生命的互动中完成的。”林小英表示,在高中阶段,给孩子们提供完整的文理通识教育,赋予其一生中重要的情感资源大有裨益。在经济越不发达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带来希望。

【采写】南方+记者 戴雪晴 刘炜茗

【图片】受访者提供,部分源于网络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 钟烜新 李江萍
校对 王睿
293
+1
您已点过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去南方+听新闻

精选频道点击切换频道
粤学习
首页
本地
读+
南方号
订阅
推荐
视评
+音
粤港澳大湾区
党建
经济
文化
国际
体育
南方报业小记者
南方报业精选
南方都市报
南方农村报
观点
电影文娱
社会
健康
视频
广东人大
百千万工程
教育+
南都湾财社
创投
南方优品
美食
文创
马上办
茶业
直播
视界
消费
温泉
旅游
房产
科技
汽车
GDToday
非遗
成长
N视频
惠你钟村
粤龙合作
国防军事
广东退役军人
绿美广东
青春广东
广东援疆
电子竞技
广东科技发布厅
广东乡村振兴发布厅
健康广东
广东应急管理发布厅
广东市场监管发布厅
广东金融发布厅
广东税务发布厅
广东国资立体发布厅
广东电信发布厅
广东自然资源发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