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导演高群书:请忘记《风声》,《刀尖》不怕剧透

南方+ 记者

03:10

独家专访导演高群书:请忘记《风声》,《刀尖》不怕剧透

“怎么让观众看《刀尖》的时候,别想起《风声》?”

在导演高群书看来,这是拍摄《刀尖》的最大难度。

若说国产谍战电影哪部最厉害,许多人会投上2009年上映的《风声》一票。《风声》是麦家原著,陈国富、高群书执导的,14年后的《刀尖》,则是高群书和麦家“二度联手”打造的“谍战片”。

可两者被相提并论,或是拿来对比,是高群书不愿看到的。在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独家专访时,他不断说:“我劝大家忘掉《风声》……不要想《风声》……好吧,大家不可能不想《风声》的……”

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导演高群书、作家麦家(从左往右)。

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导演高群书、作家麦家(从左往右)。

2023年11月24日,《刀尖》上映。影片的剧情设定于1940年的南京,描述了那个时代各方势力的交错,特工们如何在生死线上进行较量。在高群书的讲述中,“一个军统特务的觉醒”,是开启整个剧情阀门的钥匙,“你就看看,1940年南京这群人到底是怎么生的、怎么活着,就行了,简单一点。”

一个生存的法则

“必须正义+要有智慧”

一位观众在观看过《刀尖》后分享的感受,让高群书觉得说到了点子上。这位观众说:《风声》是抽丝剥茧的,《刀尖》是惊心动魄的。“这一下,真的说透了!”高群书说。

他比喻两者好比冬瓜和西瓜、泰山和华山,确实不一样,也确实没必要纠结于谁去超越谁,谁去颠覆谁。“当然了,拍《刀尖》的原始冲动是想拍出一个不一样的东西来,要不然为什么不干脆拍个《风声2》?”

电影《风声》剧照。

电影《风声》剧照。

要说“冬瓜”和“西瓜”不同在哪,他津津乐道:

《风声》聚焦“捉老鬼”,呈现的是一个猜谜的过程,它就像一个涉案片,在伪军特务处处长王田香(王志文 饰演)的审讯过程中,那份黑暗不断放大、放大,最终,远远脱离了最初“把内鬼抓出来”的任务;

《刀尖》压根与“捉老鬼”沾不上边儿,它从一开始就亮明了主人公的阵营与身份,它的悬念不是探案,而是到底谁死,是怎么死的,谁能活到最后。

《刀尖》的精华在于“阴面”和“阳面”。原著用金深水(阳面)与林婴婴(阴面)两个视角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而电影不仅承袭小说对“阴面”“阳面”的分拆,还要“合二为一”。

金深水与林婴婴。

金深水与林婴婴。

它首先吸引高群书的,就是“尘封70年的特工传奇”。

“很多谍战戏都会把主战场选在上海,但《刀尖》的故事发生在1940年的南京,在当时那个经历了重创的城市里,有一群人终日行走在刀尖之上,他们有理想、有文化又不甘受辱,他们活着的目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保存实力,时刻准备着跟侵略者战斗到人生的最后一刻……”

影片是以金深水(张译 饰演)的视角展开叙事的。

他原本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与妻儿生活在江南水乡,生活平静美好。直到日寇杀进家乡,金深水眼睁睁看着妻子和孩子死在了日本人无差别虐杀的枪口下。为了杀日本人报仇,他成为了一名军统特工。

高群书提到,当金深水的妻儿被日军射杀时,他躲在石头后面,不敢反抗。“他最初就是为了报家仇进入军统的,但是,他在军统里又看到这么多黑暗,最后脱离军统,寻求更为光明的方向。”

1940年的南京,日本军方、汪伪政府、重庆政府、地下抗日力量,各怀目的的人聚集在了一起。

高群书并不认可外界给《风声》的“谍战”标签。

“类型片发展到现在,都是各种风格的杂糅。好莱坞也是一样,全世界都一样的,你说《杀人回忆》是警匪片吗?《西北偏北》是谍战片吗?我更愿意倾向于称《刀尖》为犯罪片,或者是黑色电影。

影片人物众多,展示出了错综复杂的局势下,步步惊心的“险”。一切看起来,显得极为复杂。

但高群书寥寥数语,就概述了这个“不怕剧透”的故事,到底讲了什么——一个军统特务的觉醒。

“当你盯住这一点,就不用再去猜谜了,观影时也没有什么障碍了。”

他还不忘再度提醒,观影时不要想《风声》,也不要玩身份游戏。“影片展示的是一个生存的法则,怎么才能生存下去?第一,必须是正义的,这是个三观问题;第二,要有智慧、有方法、有手段,才能胜利。”

讲的是人生与成长

一边是残酷,一边是希望

杀青五年后,《刀尖》终于上映。

麦家说,这五年,把张译等成了“顶流”。

在电影里,金深水如他的名字一样,隐藏身份,伪装目的。

大多数情况下,他所传递的信号都是冷漠、无情,甚至狠辣、恶劣。但当他因隐忍而用力到脸颊通红、面部扭曲,我们才发现,冷漠只是伪装。

张译的解读是,其在片中至少有三重身份:“因为妻儿被杀,我加入了军统;后来为了潜伏,我进入了汪伪;遇到林婴婴之后,我开始向抗日组织靠拢。”

金深水是个思考者,也是觉醒者,如高群书所说,“知识分子是善于自省的”。

在张译看来,《刀尖》不是让人猜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它主要讲人生,讲一个人成长和改变的动力是什么。

“这部影片实际上是三个人,也就是金深水、林婴婴、卢敬瑜的斗争,金深水代表军统,林婴婴背后是抗日组织,卢敬瑜代表日伪,严格来说,是三方势力的斗争。”高群书说。

对于金深水和林婴婴来说,他们要做到的只有一件事,活下去。

《刀尖》的悬念也在于,谁能活到最后。而它的残酷性也在于此。

“那时候谁活着都不容易,稍微说错一句话,就可能大祸临头。林婴婴是上海一个富商的女儿,因为淞沪会战而全家遭难,最后走上了抗日的道路,成为了一个‘三面间谍’,可是,她没死于战斗,而死于难产,但这也很正常的,对吧?”高群书说。

李淳饰演的马仁(右二)在受刑。

李淳饰演的马仁(右二)在受刑。

活着不易的,还包括敌人。片中,李淳饰演的汪伪安保局反特处副处长马仁,是一个对日本人马首是瞻的“附庸”。在遭受酷刑之后,他一直觉得自己有机会当处长,甚至担任更高层级的职位,但最后被一枪毙命。

“那个时代,真的是人如草芥,在日本人眼里,你就跟蚂蚁一样,我怎么蹂躏你,我都没有任何愧意。”高群书慨叹。

电影里面大部分的情节,都是语言上的交锋。语言既是对自我的保护,也是杀敌的手段。

张译说,金深水每一句话都不是白说的,话一出口,针对的是谁,会对谁造成多大的杀伤力,他是心里有数的。

实际上,“语言杀人”,在中国有很深的传统。

“起码从春秋战国就开始了,包括流传许久的宫廷政变,各种陷害,不计其数。我们反其道而行之,用语言来让对方陷入一个悲惨的境地。”高群书表示。

张译在片中扮演金深水。

张译在片中扮演金深水。

《刀尖》中,一边是特别残酷的现实,另一边则要抱有希望。

希望,赋予冲破黑暗的力量。所以,金深水活了下来。

“回看了那个年代,再看当下的幸福,一切艰难困苦都不在话下。”高群书总结道。

对话

高群书:张译的内心有无穷的力量

南方+:这几年,大家尤其喜欢张译老师。您喜欢他哪里?

高群书:首先,他是个很认真、很刻苦的人,毕竟他是一个特别爱读书的人。说实话,演员还真得读书,演员到最后拼的就是你的心境、你的认知,而不是你表演的技巧。

开始的时候,你可能需要点技巧来进入情境,比如让眼泪掉出来,但这都是一个初级演员的表演方式。到了更高级别,最关键的是控制你的内心。他(张译)的内心有无穷的力量。他这次的表演特别稳,真的符合他的名字“金深水”,深藏不露。

高群书、于冬、张译(从左往右)。

高群书、于冬、张译(从左往右)。

南方+:我看到您不太认同有没有“演技”这个说法?

高群书:我不认为这世界上有演技。你会用电脑,这是一个基本技巧,一旦过了基本技巧,那就是你的心境怎么表达的问题。用技巧是能看出来的,老头儿、老太太都能看出来。

不显山不露水,张译和黄志忠的表演都达到了。无论是表演,还是做人,最高境界就是圆融无碍,不挂相。你不要让人看出你在演戏。

南方+:您不止一次说,到了人生的后半程,不拼票房拼人心。

高群书:我们那时候还不太讲究票房的,但是拍电视剧的时候讲究收视率。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当年《征服》的收视率是非常好的,到现在还在播,对吧?不管怎么着,《风声》确实是当年的谍战片票房天花板,2.35亿,在那时候是很高的。

后来觉得,拼这个有什么意思?我也想有几个亿票房,但有时候这是基因的问题,你再努力也没用。我们努力的方向是给50年之后留下什么东西。等到50年后、80年后,你看《刀尖》就像看纪录片一样,来了解1940年的南京,我觉得这才是最珍贵的。

我现在特别爱看老电影。去年,我把48部《寅次郎的故事》全看完了,看了两遍,你都可以当一个教科书去看。电影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的环境,人们生存的状态,它的所思、所想、所喜、所爱、所怒,都是很真实的。好电影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留下来做历史。

【采写】南方+记者 刘长欣

拍摄南方+记者 王诗堃

剪辑南方+记者 陈文夏

编辑 钟烜新 李江萍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