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撸猫”的大师艺术展,有没有真迹?| 文艺观

南方+ 记者

■艺术调查

“毕加索的展览里竟然可以撸猫?”上月,展览博主叶女士“打卡”了一个位于上海毕加索艺术中心(下称“艺术中心”)的展览,在社交平台发出了疑问。

来自艺术中心的部分展品,也正在广州观几艺术博物馆进行展出。为纪念毕加索逝世50周年,“爱的多重奏·毕加索真迹展”今年9月至明年1月在位于广州天河某大型商业中心的观几艺术博物馆亮相。

毕加索。

毕加索。

在叶女士看来,虽然毕加索艺术展自称展出了多幅真迹,但它所设置的撸猫环节并不利于真迹的保存,这也让她对展品的真实性产生了疑问。

毕加索在画室。

大师艺术展到底有没有真迹?这些“真迹”如何被认定?带着疑问,南方+记者展开了调查。

01

“真迹展”的“真迹”寥寥无几

这个名为“真迹展”的展览,共展出70多幅毕加索的油画、版画、纪念邮票等,展览方称,有三幅是毕加索的油画真迹——《斗牛场》《朵拉的肖像》《举着胳膊的女人》。

记者从大众点评网看到,该展为商业展,单人票价69元,有网友评论:“‘真迹’就3幅,其他作品连临摹都不是,顶多叫照片冲印……”

据该馆创始人杨女士回应,他们已取得上海毕加索艺术中心的授权,借出3幅毕加索真迹以及70余件相关展品。

“取得正版授权,是保证展品质量的关键。这个问题困扰了艺术界很久。”艺术维C创始人陈晓勤告诉南方+记者,她观察到,不少展览的真迹寥寥无几,却制造出“真迹展”的概念感,“像博物馆那些真迹展是不会强调自己是真迹的。”

毕加索。

02

“真迹”存疑?正规授权是关键

真迹展的“真迹”是真是假?也成为一些网友质疑的焦点。

有业内人士指出,艺术中心称其从毕加索儿子——西尔维奥·毕加索手中取得授权。但据公开资料显示,在毕加索的四个子女中,目前只有女儿——帕洛玛·毕加索仍在世,她接替8月去世的哥哥克劳德·毕加索,开始担任毕加索巴黎遗产的管理人。截至发稿前,艺术中心未对此作出回应。

帕洛玛·毕加索。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以毕加索的展览为例,策展团队需向法国毕加索基金会提交举办展览的时间地点信息、展览清单以及相关宣传物料等材料,若需使用毕加索肖像等,还需另外支付版权费用。当授权通过后,法国毕加索基金会将会为展览出具手写证书。

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

“正规展览的审批报备流程非常细致。”广东省博物馆《绽放: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策展人表示,该展引进了大量外国文物。在文物入境之前,策展团队需要提前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进行报备,并提交大纲、展品清单、解说词等文件;待展品入境后,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也会对其进行查验,“一整套审批报备流程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绽放: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展出的透纳作品。

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示中心主任、研究馆员白芳介绍,正规程序是,每次展览馆方都会与国外策展人共同挑选展品,达成一致意见后拟定协议条款,对展品真实性、展品安全保障措施,以及图像、资料等知识产权授权事宜做出相应约束。

“无论与公立或私立机构合作,展览都需要得到相应的授权,也要支付一定的授权费用。”白芳说。

除了商业型策展,艺术品藏家的收藏展也常常受到观众青睐。那么,藏家可以任意展览其藏品吗?

“从著作权法的角度来看,藏家有权展示藏品。”广东金辩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黄清坤表示,作品的所有权转移至藏家后,展览权也随之转移至藏家。如果展览仅表述为某艺术家藏品展无需艺术家授权,不过,如展览冠艺术家的姓名,并以此为宣传点,就需要取得授权。不然极有可能侵犯艺术家的姓名权、肖像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

03

“博物馆”没有备案?

另外,广州观几艺术博物馆的资质也受到了质疑。据文物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正式登记的非国有博物馆都必须在民政部门登记,同时在相应的文物部门备案。各级文物、民政部门也会核定公布统一的非国有博物馆名录。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每年都会公布《广东博物馆名录》。然而,南方+记者在最新公布的《广东博物馆名录》上,并未找到“广州观几艺术博物馆”的记录。

不过,也有业界人士指出,上述条例主要针对的是博物馆系统的展览;但如果展馆冠以“画廊”“美术馆”或“展览馆”等名义办展,目前仍然难以规管到位。

毕加索作品《和平鸽》。

对此,该负责人表示,即使展馆没有冠以“博物馆”的名字,它作为社会组织也应该向民政部门登记,而民政部门也会通报对应的业务主管单位进行管理。“如果收到观众对展品的真实性等提出的质疑,民政部门与业务主管单位也会要求展览主办方进行整改。”他补充道。

延伸

真假存疑的大师展,缘何“火爆”?

在采访过程中,多位受访者都提到了一场名为《草间弥生X村上隆双联展》的展览。2018年,该展在上海、长沙等城市巡回展出,广受欢迎。但不久后,这两位艺术家状告侵权的消息传来,震惊了艺术界。

草间弥生发出声明:近期在中国多个城市举办的一系列“草间弥生与村上隆”展览中,有部分展品为赝品,而另一部分则未受艺术家本人或其财团的“许可”。“盗取我殚精竭虑的创作,以错误的形式让大家观看,这种情况令人遗憾。”她说。

草间弥生作品。

为何真伪存疑、授权资质缺失的收费展览,拥有“火爆”的市场?

“这些展览利用了人们的信息差。”在陈晓勤看来,许多观众虽然喜欢西方美术,但并不具备高超的鉴赏功底,因而让一些商家“有机可乘”。

村上隆作品。

近年来,随着“网红打卡游”兴起,不少观众更在意艺术展览的拍照“出片率”。商家从这股消费热潮中嗅到了商机,对他们而言,氛围感的营造比展品是否为真迹、是否能为观众提供艺术体验更为重要。即使是“真迹”存疑的展览,在社交平台也拥有大量的“拥趸”。

“希望观众能看到更多的真迹。真迹只有一幅,凝聚了艺术家的才华与思想。观众往往能从笔触中感受到艺术家思想的流动,与画作进行对话,这是任何技术、任何印刷品,都没有办法替代的。”陈晓勤表示。

资深策展人、LC中外艺术创始人陈燕如则期待,官方美术馆、博物馆能够举办更多的西方大师原作展览,“这样能够满足观众不出国门,就能够欣赏到大师作品的愿望。”

南方+记者 戴雪晴 杨逸

图源网络

编辑 彭正子 何雪峰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