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麦秆画:麦草为材,栩栩如生

南方+

清水浸泡、水煮染色、绘画剪贴、镂花镶嵌……一根根从田地里割下来的麦秆,经过诸多道复杂的工序,呈现出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再经过装裱而成为一幅幅精美的画作,每一幅作品中都蕴含着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碣石麦秆画代表性传承人林锡安的心血。

林锡安是制作碣石麦秆画的大师。他的经典作品《梅雀争春》于1979年参加全国工艺精品展;2006年《梅雀争春》参加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2009年巨幅花鸟画《国色天香》被省文化厅收藏;2012年《狮吼》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工艺博览会,荣获“粤文杯”金奖;2014年10月,林锡安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通过非遗传承人林锡安的艺术之路,我们一起来领略陆丰碣石麦秆画的独特魅力。

纤细法做出的麦秆画,会有毛茸茸的触感。陈保良 摄

纤细法做出的麦秆画,会有毛茸茸的触感。陈保良 摄

做工精细

经十几道工序制作而成

今年79岁高龄的林锡安,从事麦秆画制作已经有60多年。

1960年初,16岁的林锡安初进碣石工艺厂,拜高子怡师傅为师,学习麦秆画。三年学徒工,从制作麦秆的一道道工序到绘画技巧,林锡安苦练基本功,深受师傅的喜爱并得到真传,很快掌握了麦秆画的制作工艺。

1963年,碣石工艺厂为改进麦秆画艺术,从汕头请来了知名画家洪世杰、黄丹池驻厂进行指导,共同改革麦秆画,逐渐把碣石麦秆画引向艺术的殿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碣石麦秆画产品参加广交会展出,赢得中外客商的青睐,年产值从20多万元增加到100多万元。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麦秆画逐渐走向衰落,许多麦秆画创作者都选择离开这个圈子。1981年,碣石工艺厂停产,林锡安随之下岗。“那时候他们都跑去外地做生意了,只有我自己选择留下来,坚持做麦秆画。”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独自创办了个人麦秆画工作室,默默坚守在这块艺术的阵地里,潜心创作。

林锡安为碣石中学的学生们讲课。陈保良 摄

林锡安为碣石中学的学生们讲课。陈保良 摄

“以前工艺厂用的麦秆都是碣石自产的,现在我们都是用外地的原材料。”林锡安表示,工艺厂倒闭以后,种植麦秆的人也越来越少。如今麦秆的原材料,是专门从北方订购的。麦秆画有其复杂的制作工序,首先要把那一根根剪好的麦秆,经过蒸、煮、浸、剖、刮、碾、平才可以用于创作。然后再进行镂刻、聚点、拉毛、镂花、重叠、交叉、拼贴、镶嵌、组合等十几道工序,创作一幅普通的作品一般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复杂和较大型的作品,往往需要一个月或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

“很多人以为这是刺绣,但其实这是麦秆画。”林锡安表示,因为麦秆画的做工十分精细,所以很多人第一眼会误以为这是精致的刺绣作品。其实麦秆画的制作过程不是特别困难,只是其中涉及的工序会相对繁琐一点,比如单单剪贴工具就包括绘图纸、雕刀、夹子、剪刀、乳胶、木板、布、丝等,需要将布或丝固定在木板上按图“施工”。

陆丰碣石麦秆画作品《猫》。受访者供图

陆丰碣石麦秆画作品《猫》。受访者供图

剪贴在麦秆画制作中是一门大学问。在反复探索中,林锡安梳理总结出碣石麦秆画九种剪贴方法,比如树丛法、纤细法、平齐法、平板法、乱刀法、乱绒法等众多方法技巧……

“这些都是我原创的,外面可是学不到的。”林锡安表示,这些方法都是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比如纤细法是技巧性比较强的,首先是麦秆需要经过严格挑选,尖细的麦秆相对较好,其次是刀法需要精细,要把一些动物身上的羽毛变得毛茸蓬松,起到松而不乱的效果。而平板法则是用整条的麦秆进行制作,分剪成花叶、竹叶、兰叶等,粗细结合,强调整体性。用手去触摸还没有装裱的麦秆画,可以感受到动物身上毛茸茸的质感,而叶片的触感会比较平滑。

陆丰碣石麦秆画作品《山水》。 受访者供图

陆丰碣石麦秆画作品《山水》。 受访者供图

非遗进校园

成立麦秆画工作坊

“来,我带你看一下我们的校园基地。”手握2米长的麦秆画,稳健如飞的步伐里含着对于校园工作坊创办的欣喜,这是79岁高龄的林锡安带着笔者走进陆丰市碣石中学麦秆画工作坊的一幕。

“麦秆画很简单,我也做得很好。”走进碣石中学麦秆画工作坊,数十名学生正在上“麦秆画”美术课程,他们简单的话语中流露出对于麦秆画的喜爱与热情,这种热情是溢于言表的,没有任何修饰。林锡安在现场为学生们讲述麦秆画的知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现场互动不断,还有的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向大家展示。

碣石中学学生们认真在做麦秆画。陈保良 摄

碣石中学学生们认真在做麦秆画。陈保良 摄

随之同行的还有林锡安的爱徒李伟珊。据了解,她毕业后就来到碣石中学当美术老师,机缘巧合下了解到麦秆画这门艺术,酷爱手工制作的李伟珊就前往林锡安家中拜师,到现在已经有两年之久。

“当时有很多人都来找我拜师,但能坚持下来的没几个。”林锡安知道麦秆画是一门枯燥的艺术,创作者需要沉下心来,不急不躁,而他看到了李伟珊对于麦秆画的热爱与执着,这让他十分感动,也对这位爱徒给予了高度肯定。

李伟珊是碣石中学的美术老师,她希望通过“非遗进校园”的形式,把非遗艺术融入学生们的课程中去。从前期工作坊的选定装修、课程的规划设计、原材料的采购,再到具体的方案落实等各种前期准备工作,李伟珊始终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一点一点落实,一步一步前进。最终在她的努力坚持之下,陆丰市碣石中学于今年9月份成立了非遗碣石麦秆画的工作坊,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麦秆画、爱上麦秆画。

碣石中学工作坊里的麦秆画作品。陈保良 摄

碣石中学工作坊里的麦秆画作品。陈保良 摄

“我其实也很忙,但还是会坚持把麦秆画做下去,这可能就是因为热爱吧。”李伟珊平时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有时间就会去林锡安老师工作室拜访学习。此外,她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所以她需要同时兼顾家庭与事业,为麦秆画付出了不少。

“我们先把当下的一批批学生教好,让他们去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把碣石麦秆画发扬光大。”李伟珊表示,可能还有很多人并不知道碣石麦秆画的存在,而在当下,他们能做的就是先要把眼前的这群学生教好,让麦秆画能够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已经染好色的麦秆。陈保良 摄

已经染好色的麦秆。陈保良 摄

技艺创新

融入刺绣、绘画工艺

林锡安的画坊位于碣石镇北门头菜市场,走出门外就是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人流。在这不到20平方米的画坊里,进门就只有一张2米长的桌子,有些破旧,桌上放满了五颜六色的麦秆,同时也有画好的线稿、铅笔、雕刀等,墙边摆放着各种麦秆画作品。二楼是他居住的地方,只有简陋的床和洗手间……

陆丰碣石麦秆画作品《五福三多》。陈保良 摄

陆丰碣石麦秆画作品《五福三多》。陈保良 摄

林锡安的家人都在陆丰东海街道那边居住,只有他自己始终坚守在这里,而无数的经典作品就是从这么一个小小的工作室里诞生。

“我以前每天都要干8小时以上,现在身体不允许啦,一般每天干3个小时就要休息。”79岁高龄的林锡安觉得自己在这里过得很充实,每天都会抽出时间进行麦秆画创作。

在多年的创作经验中,林锡安同时也吸取了其他工艺美术的优点,对麦秆画进行技艺创新。通过反复的探索、实践,他把刺绣、漆画、工笔画、油画等艺术门类的特点,融入麦秆画的创作中,使“硬梆梆”的麦秆画既不呆板又清新悦目。

因为对麦秆画的热爱,他对宣传推广麦秆画的工作也是不遗余力,基本上每周五都会亲自到学校给学生们授课培训、开讲座,希望有更多人学习麦秆画,让麦秆画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李伟珊麦秆画作品《春华》。 受访者供图

李伟珊麦秆画作品《春华》。 受访者供图

南方+见习记者 陈保良

编辑 李恺莉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