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这件走向世界的“宝”,祖地在茶山!

东莞茶山发布
+订阅

茶山历史悠久

孕育了不少“宝贝”

有500多年历史的茶园游会、

800年历史的南社明清古村落等等

而作为东莞的瑰宝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莞香

也与茶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1月22日,首次采用8K技术制作的纪录电影《莞香传奇》全球首播,该纪录电影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出品。影片提到,莞香入膳,制作而成的莞香鸡,是南社斋醮千叟宴上的一道特色菜肴,揭示了茶山南社种植莞香的历史。

/

纪录电影《莞香传奇》

全球首播

11月22日10:30和22:30,欧洲卫视播出《莞香传奇》法语版,当日央视频APP、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也同步上线纪录电影《莞香传奇》及其精华版纪录片《莞香之路》,下来还将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

温馨提示:茶山南社出现在约1小时20分处哟

影片以莞香为载体,以科普的视角,将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莞香故事进行交互式呈现,探寻和解码莞香文化的东方韵味和国际影响,以中国香文化出海与传播回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主题。

纪录电影《莞香传奇》(Guanxiang Dynasty)片长88分钟,以中国科学院植物科学绘图员的视角,完整呈现了莞香从一粒种子到一个芬芳世界的生命传奇,生动讲述了莞香树结果、发芽、结香、采香、繁衍的全过程,讲述了莞香用作贡品、贸易、中药的历史以及在现代产业、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展现以莞香为代表的中国香文化与世界的交流连接。

茶山南社与莞香的渊源

在纪录电影《莞香传奇》中,茶山南社将莞香入膳,制作莞香鸡,并展示了在南社的敬老宴上,老人们品莞香鸡、聊家常的生动画面。

将鸡洗干净,用盐和酱油涂抹腌制,让鸡肉更紧致入味,把莞香作为香料放进鸡腹腔中封口,随后把鸡浸泡到莞香叶的汤水中,煮沸后捞出莞香鸡,斩件摆盘便可上桌食用。

茶山种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至明代最为鼎盛。据考究,为东莞最早莞香产地。茶山一带的土质特别适合莞香树的生长,出产的香料品质佳,闻名全国。据元代陈大震(大德)《南海志》记载:“榄香为上,香即白木香材,上有蛀孔如针眼,剔白木留其坚实者,小如鼠粪,大或如指,状如榄核同,故名。其价旧于银等。今东莞地名茶园(即茶山),人盛种之。”

据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莞香,以金钗脑所产为良。地甚狭,仅十余亩。其香种至十年已绝佳,虽白木与生结同……香在地而不在种,非其地则香种变……又以泥红名朱砂管者,或红如面粉者,硗确而多阳者为良土。”金钗脑正是位于茶山南社。

南社先贤谢重华,被明清著名学者屈大均称为“香农父”。据考,谢重华为东莞种香有史记载的第一人。

谢重华画像

明末清初,南社村明代举人谢重华放弃科举考试,隐居乡间,以种植莞香、荔枝为业。史载,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与谢重华为忘年之交,二人多有诗词唱和。其中,屈大均《翁山诗外》卷十六《喜谢九丈自莞中见过之作》诗曰:“咫尺乡园未得还,城中闭户亦深山。故人只有香农父,来共琴书一日闲。汝种多香与子孙,胜于全买荔枝园。紫囊一树人争食,明岁招予作白猿。”

除了种香,南社村的传统民俗活动南社斋醮上,有焚香祈福的习俗。近年来,为了传承莞香文化,南社村在金钗脑划出约15000㎡的区域,重新种植莞香树。南社村不但恢复了南社斋醮民俗活动,还在活动上举行请香仪式,并在古村内打造“莞香茶社”等特色商铺,推出莞香、莞香茶、香囊等特色产品。

小莞香林

特色产品

南社斋醮:

擦亮南社的忠孝文化品牌

“南社斋醮”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敬天爱人的一种盛大仪式。从2017年开始,市级非遗项目南社斋醮和忠孝文化节共同举办,于每年12月举行,活动包括南社斋醮大巡游、龙狮汇演、非遗展演、请香仪式、香道表演、千叟宴等。

南社斋醮大巡游

龙狮汇演

请香仪式

“孝德文化”是南社传统宗族文化之根,贯穿斋醮活动的始终。最有看头的除了大巡游之外,那就是每年斋醮期间举行的千叟宴,逾千位老人及宾客欢聚一堂,共同品尝盛宴,展现南社村崇孝敬老的淳朴民风。

千叟宴

出品 | 茶山镇融媒体中心

记者 | 李绰芝、综合东莞阳光网

图片 | 综合整理

编辑 | 敖一心

责编 | 罗舒、苏路程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