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为什么人们初次见面,总爱说“请多指教”“请多批评”?
既然是初次见面,彼此都不了解,何来“指教”?说话人也没做错什么,又何来“批评”?
讲礼貌,就是要“低人一等”?
久仰、指教、劳驾、赐教、高见、恭候……我们的文化里有太多客套话。
经久不衰的礼貌用语指南
在中国,这些叫谦辞、敬辞。在日韩,则有长得离谱的敬语。似乎在东亚文化里,讲礼貌,就是要“矮人一头”。正如《礼记》所称,“夫礼者,卑己而尊人。”
抬高别人,放低自己,这种“拉踩式”的礼貌,到了明代以后,就变成了逢人便“捧”的套路。无论是对上、对下,乃至对从未听说过的人,人们也能夸一句“久仰久仰”。
如今,人与人之间没了等级尊卑,礼貌更多是一种“社交润滑剂”。请陌生人“多关照”,请上级领导“多指导”,向他人“多学习”,都是在表达尊重、释放善意,谈不上“低人一等”。
和人打交道,摆出学习的姿态,总不会出错。于是,“请多指教”凭着既不老气横秋、又显不卑不亢的从容气质,成为当下青年社交的万用开场白。
“请多关照”们为何能流行?
客套话大多不走心,可长期处于崇尚谦逊的传统文化熏陶下,让不少人在交往中,多少有些习惯性的“低姿态”。
其实,人们内心深处也在向往不羁。所以人们偏爱“打上天庭”的孙猴子,想像李白一样仰天大笑。
只是,对普通人来说,这些言行都太过张扬。客套话就像“隔离带”,能在人与人之间拉出一段社交安全距离:
面对陌生复杂的环境,一口一个“海涵”“借光”,主打一个“礼多人不怪”。面对潜在的敌意,先自称“说得不好”也算是以退为进,毕竟“我都躺地上了,你总不能打我了吧”?
有时,人们并不是真的想要被批评、被指教,只是为了显得谦虚“小装一下”。即便是该被批评,把姿态放低些,也好让对方“高抬贵手”。“请多指教”的背后,是人们或主动或被动的自我防御。
可当客套“内卷”,却是在加重彼此的不安。比如在饭桌上越举越低的杯,对话里越来越长的客套话,明明饭也吃了、话也说了,可人与人的距离,好像却更远了。
饭桌上的杯子,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建议直接趴地上,如图
当礼貌变成繁文缛节,客套话加重了人们的社交负担。
能不能“请多表扬”?
语言是会塑造人的。
“请多指教”固然很好使,可常年低姿态说话,却让人容易不自信,不敢以本色示人。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宽松的社会里,跟父母说话无需晨昏定省,在职场不必事事鞍前马后伺候着别人,人可以内敛温柔、也可以大胆泼辣……“谦逊”不再是唯一“正确”的人设。
人们也更重视自我感受,“爱自己”成为新的流行语。在传统“谦抑”文化下出现的“扫兴父母”“快乐羞耻”“好学生心态”,在现实生活中越发让人感到不适。
曾经,人们的自我表达有太多限制,用客套话叠buff也属正常。可现代人崇尚平等交流、高效沟通,如果一句话能说清的事,非要前一句“多学习”,后一句“多指正”,不免令人疑惑,这真的有必要吗?
“礼貌”浓度极高的一段话,其实大可不必
说到底,人际交往,重在真诚。简单的“请问”“谢谢”,足以表达尊重和礼貌,长篇大论的“请多批评”“请多指教”,有时反倒是过犹不及了。
下次不妨试试新的开场白:“初次见面,请多表扬”。
来源:央视网(作者:陈艳欣)
编辑: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