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电影,三种仇恨

24楼影院
+订阅

(本文经《南方周末》授权转载)

我是不太节制的观影者,在“豆瓣”标注“看过”的电影超过1800部,实际还不止。见多未必识广,贪婪会损害审美消化功能,使你畏惧“最喜欢的电影”之类题目——“最”字一出,百感纷乱,似乎对甲乙的强调就意味着对丙丁的背叛。

通常,我唯有借助主题和类别的约束,才有话说。受远方战争的影响,我想到一些涉及“仇恨”主题的影片,兹以三部为限,略作推介。

01   《慕尼黑》(2005)

这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第二次执导犹太人题材。不同于关乎苦难与拯救的《辛德勒的名单》,本片以发生在慕尼黑奥运村里的种族杀戮为背景,聚焦民族间的恩怨和仇杀,题材纪实,情调惨烈,丧歌风的旋律时时缭绕,传递着永无宁日的悲楚气息。

影片拒绝取悦式结尾,这既尊重事实,又契合道义:绝望固令人不喜,却是真正严肃的情感。在寸草不生之地强行展示一派翠绿,实质是虚无和胆怯。

导演用写实手法再现了犹太杀手五人组的作业方式,他们逐一清除对手的事迹极易被大银幕神化,影片却还原了他们的凡俗。他们并非冷酷干练的职业杀手,手法业余,常有失误,还深陷于不能自拔的恐惧之中。他们中的三人死于对手“黑九月”的同态复仇,余下两人虽幸而不死,亦与静好岁月绝缘。

他们接手这项政府委托的黑暗活计,动机被关联到了族运国耻。他们与对手并无私冤,每一次行动得手,都会磨砺对手的意志,令更加强硬的狠角坐到死者的位置上,胜利徒成臆想,成果无非画饼。然而,两个民族的生存空间过度重叠挤压,历史纠葛过度绵密缠绕,双方又惯于圣化自身的利益,蔑视或曲解另一方的陈词,仇恨遂成为正义的内核,而复仇成了常态和信仰。

结尾时,男主角、摩萨德特工艾夫纳,精神濒临失控,甚至不敢睡在自家床上,瑟缩在衣柜里。导演大概想说:仇恨不是解决方案,用复仇来追求正义,只会放逐和平;而和平本是正义之心。

02   《黑皮书》(2006)

人擅长合理化自身的仇恨,“仇恨”的真实踪迹却隐秘得多,这是荷兰电影《黑皮书》的意外启示。影片亦以真实人物为蓝本,仇恨作为情节的助推剂,有着变幻光谱,观众见到的仇恨血光,多是个体的自私贪婪造成的群魔魅影。

女主角蕾切尔的故事有着最高的催泪值,导演保罗·范霍文却不追求纪实感和凝重性,高速转换的节奏和过度养眼的场景,以及蕾切尔的甜美容貌和开放举止,都在合力阻止观众陷入悲痛。她原本配得上最好的人生,却因犹太人身份而骤然葬送在希特勒的种族屠杀政策之下,家人悉数惨死,自己九死一生,冤屈备尝,撞到了只有《圣经》和希腊悲剧里的人物才匹配得上的噩运。——换一位导演,影片很容易拍成眼泪收纳器。

呈现在蕾切尔生命里的各种仇恨,成分复杂。她理应联手同胞,向不共戴天的纳粹复仇,结果却极度荒谬:由于当地犹太人较为富裕,而纳粹军纪虽支持反犹,却禁止党卫军中饱私囊,于是,偷猎犹太人就成了个别本地荷兰人的生财之道,后者利用纳粹提供的幕布,阴毒下作,疯狂劫掠。

最终,蕾切尔受到的重大伤害,主要来自同胞的夺命暗箭,而党卫军上尉蒙茨,反倒成了她阴阳永隔的悲剧情人。纳粹投降后,大量战时毫无作为的荷兰废柴,开始涂抹仇恨,他们通过对“锄奸”运动的变态热情,掩饰自己的怯懦。当“仇恨”穿上戏装,街上戏精满地,蕾切尔痛彻心扉的冤屈和仇恨,只能无人问津,抛荒在加利利海边,默默终老。

03   《沉静如海》(2004)

这部散文诗般精致的法国电影,有着不含杂质、直通正义的“仇恨”,却降解在美好两性的轻轻触碰下,一道古井幽波的内敛之爱,转化为观众的悠长唏嘘。

二战之初,兵不血刃的德军来到一座美丽的法国海边小镇,打破了爷爷与孙女宁静的生活:占领军以不容抗拒的礼貌语言征用了他们一间卧室,供上尉韦尔纳下榻。考虑到这已是普法战争以来德国军人70年内第三次占领法国,法国在上一次大战中又伤亡了五百余万人,爷孙俩对每一个穿着德国军靴的人理所当然地抱有敌意,决不妥协。

决不!哪怕来到他家的德国军官,从真善美三方面来说,却近似男神。

多情多感的姑娘,自始至终捍卫着一种民族操守,表情冰冷到底,从不吐露一个单词。同时,上尉的举止又过于美好,通过他极富绅士气的自我介绍,观众发现,两人别说价值观,连审美观都惺惺相惜,一颗法兰西的芳心很难不被触动。但她硬是撅着小嘴,不吐一词,直到上尉突遇危险,姑娘必须在那个瞬间无视一切,把他救下;直到上尉突然向他告别,表示自己将听从命令,前往零下40度的苏联前线——十有八九是送死,姑娘才打破地老天荒的岑寂,涕泗滂沱,向上尉幽幽说出那个此生最不想对他说出的词:再见。人间方一语,阴阳已永别。

在人性与大义之间,没有人做得比姑娘更好。但细思极恐的是,姑娘通过弹琴向德军上尉报警的情节若被战后的法国锄奸局知晓,端庄无瑕、后来还参加了抵抗活动的女主角,几乎必然遭到《黑皮书》女主角的凌辱待遇。但在今日观众看来,姑娘那一刻的行为,闪烁着最为本真的美好,不应受到任何苛责——除非那个“仇恨”已然变质。

总之,三部电影都很优秀,我挑选的“仇恨”主题,只能涵盖它们某一方面的出色。

作者 | 周泽雄

编辑 | 刘小磊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