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轻量包装减少碳排放超4万吨!“中华老字号”焕发绿色生机

广东制造+
+订阅

走进国内调味品行业标杆企业——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天味业”)的装瓶产线,“轰隆隆”的机器声中,一条条罐装生产线每小时出产5.2万瓶酱油,仅有四五个人作业。在这座数智化生产车间,酱油的浓厚醇香与现代化产线的科技感在这里交汇。

这家从300年前走来的“中华老字号”,近年来以工业技改为抓手,加速转型升级——早在2003年就引进行业第一条全自动包装生产线,生产效率实现质的飞跃;2008年起开启数字化转型,年均投入超2亿元,自主研发制造多套技术领先的酿造设备及系统,支撑“数智化”技术落地,并不断向“绿色智造”转型。

AI替代“老师傅”把关494道质量检测点

菌种之于酱油,相当于芯片之于智能手机,其质量好坏与制曲环节的发酵环境休戚相关。

在海天味业密闭的制曲车间,直径超20米的塔式圆盘体积庞大。“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塔式圆盘,所有设备参数都经过老师傅和数字化技术反复测试与比对,并被实时记录,我们会根据产出酱油的品质来不断优化数据,为发酵创造更适宜的环境。”海天味业相关负责人介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菌种培育环境的优化提供了精准保障。

海天味业自主研发的、直径超20米的塔式圆盘。

海天味业自主研发的、直径超20米的塔式圆盘。

智能制造元素体现在生产线的每个环节。该公司酿造设备负责人介绍,“从一颗黄豆到一瓶酱油,我们在筛选、制曲、酿晒、包装、运输等环节都实现了自动化,人基本接触不到。”以罐装环节为例,发酵后的酱油通过不锈钢管道输入全自动密闭洁净罐装车间进行灌装,再经过10余条快速包装生产线打包封装,生产效率是原来的数倍,“一滴酱油也不会外露”。

数智化进程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保证了产品品质。通过数字化的质量控制,海天味业将传统人工把关环节变为494道检测点,用大数据替代人工把关,确保酱油风味始终如一,并最大程度保障食品安全。

“在供应链端,我们会通过数字化来连接供应商的生产工艺和数据,提前预知整个批次的质量和生产波动;在销售链端,我们会通过包装上的二维码,收集用户的消费数据和喜好程度,据此不断优化产品口味与包装。”海天味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将继续朝着产品供应链、销售链推进数字化转型。

推进全工艺流程清洁生产

“和其他有四条棱的普通纸箱相比,这款减重后的包装箱每条边有两条棱,抗压能力增强的同时,所用包装材料也减少了约4%,一年下来可以节约170吨左右的用纸量!”海天味业负责包装采购业务的工作人员自豪地介绍道。

仅产品包装的节能减排,海天味业就做出了不少“花样”——近年来采取轻量化、绿色化包装策略,将部分玻璃瓶换成更为环保的PET瓶,其生产能耗远远低于玻璃瓶,而且材质轻、不易碎,可实现二次利用。

上述工作人员介绍,海天味业通过使用食品级PET瓶等轻量化等措施,2022年减少超11万吨的玻璃用量,相当于节省了22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减少了碳排放约4.3万吨。

PET瓶更环保,生产能耗远远低于传统的玻璃瓶。

PET瓶更环保,生产能耗远远低于传统的玻璃瓶。

在海天味业,废水沼气回收利用、废气排放管理、酱油生产节能改造、UHT节能改造等大型技术改造项目在持续开展,以推进全工艺流程清洁生产,实现“增产不增污”。海天工程设备负责人介绍,作为“用水大户”,海天味业通过水处理技术,实现冷却水代替自来水,用于清洗设备等用途,2022年节约自来水超55万立方米。

在ESG浪潮下,从产品定位到包装改良,从原材料到生产设备,这家“中华老字号”通过技术改造,践行着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我们将不断通过科技升级和精细化管理,推动整个制造以及供应链的绿色发展。”上述负责人表示。

【采写】南方+见习记者 曾良科 记者 昌道励

【图片】海天味业供图

编辑 冯颖妍 周煦钊
校对 梁飞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