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学里的广州·诗词》,读懂诗意广州

南方+ 记者

近日,“读懂广州”书系编委会编委、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海鸥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谢敏玉作为主讲嘉宾对《文学里的广州·诗词》分册进行了深入解析,带领读者从诗词的角度领略不一样的岭南文化。

本次讲座是第十五届广州学术季“读懂广州”系列讲座之一,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广州购书中心高地文化空间和广州出版社共同承办,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梁江南主持。

《文学里的广州·诗词》主编谢敏玉介绍说,该书分为“唐前、唐、宋、明、清”五部分,精选收录了74位诗人的121首与广州有关、有代表性的岭南诗词,如杨孚的《榕》、张九龄的《使至广州》、苏轼的《浴日亭》、陈恭尹的《九日登镇海楼》、梁佩兰的《粤曲》等。

张海鸥谈及收录诗词的标准时说,本书旨在帮助读者通过古典诗词去了解广州、读懂广州,所以选择的诗歌不但要有代表性和经典性,作者或诗词还必须跟广州相关,要能够展现广州的文学底蕴和历史风貌,看到从古至今广州的文化发展脉络和城市文化品格。

张海鸥认为,岭南诗歌的繁荣始于唐代,一是张九龄应运而生,“文化伟人加速了区域文化的跃升”;二是唐代科举设“诗赋科”,这对诗歌繁荣影响巨大,自然也包括岭南诗歌;三是岭南文化与内地交流融通日益增加,还出现了“贬谪文化”。张海鸥和谢敏玉进一步介绍说,“诗词卷”收录了不少像韩愈、苏轼、汤显祖这样的大文豪被贬岭南时所创作的诗词。一般而言,被贬谪流放是人生的低谷,但这些文豪在岭南留下的作品,读起来却是明亮的,而不是消极的。这是因为“苦难出诗人、诗穷而后工、赋到沧桑句便工”,这是文学艺术史上的必然性、规律性,也是岭南之幸、广州之幸。

两位嘉宾和主持人还对比解读了宋代苏轼《浴日亭》和明代陈献章(白沙先生)《浴日亭次东坡韵》两首名作的传承关系、艺术特点和人生哲理,并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将诗词、诗人与广州紧密联合起来。张海鸥在论及广州诗词地标时,讲到“杨孚井”与“粤诗之祖”杨孚、客村康乐村与“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大大拓展了读者们的视野。他更即兴朗诵了自己的名作《寻梦康乐园》,表达对广州的深深热爱和崇高敬意,现场听众掌声不断。

最后,在谈到广州“诗词之都”建设时,嘉宾们认为广府诗词的繁荣在历史上晚于西安、洛阳、南京等地,但已有后来居上、后发先至的势头;目前广州诗词界已涌现了一些代表着诗词高度的诗人和诗事,中山大学诗人群体还组成了中华诗教学会,致力于推动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湾区文化建设迈向新阶段。

南方+记者 王一晴

通讯员 陈希怡 黄希悦 傅奕彬

编辑 张晓晨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