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积极转变,能让加沙“喘口气”吗?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在进行了长达40余天的激烈交战后,本轮巴以冲突终于出现降温迹象。

以色列政府22日凌晨宣布,批准一项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交换被扣押人员协议。根据协议,哈马斯将释放至少50名妇女和儿童,以换取以军在加沙地带停火4天。这是本轮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与哈马斯首次就停火达成共识。

就在刚刚,哈马斯和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停火协议正式生效。

此次停火协议生效,能给这轮冲突画上句号吗?在这块布满伤痕的土地,要想实现持久和平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11月10日,在加沙地带中部地区,加沙地带北部的民众被迫向南撤离。新华社发(亚西尔·库迪摄)

11月10日,在加沙地带中部地区,加沙地带北部的民众被迫向南撤离。新华社发(亚西尔·库迪摄)

4天停火协议,具体怎么停?

当地时间11月22日,以色列政府与哈马斯同日宣布,双方达成了为期4天的停火协议。

根据这份临时停火协议,停火期间——

●哈马斯将释放至少50名妇女和儿童,以换取以军在加沙地带停火4天

●以方同意释放被其关押的巴勒斯坦妇女和未成年人,但未透露具体数字;

●今后,哈马斯每释放10名被扣押人员,以军停火一天

●加沙地带南部将停止空中交通,北部将每天停止空中交通6个小时;

●以色列停止在加沙地带的全部军事行动,承诺不在加沙地带袭击或逮捕任何人;

●将有数百辆运送人道主义救援物资的卡车进入加沙地带南部和北部。

对于这份来之不易的停火协议,中方亮明了态度。“我们欢迎有关方面达成临时停火协议。”11月2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希望这有利于缓解人道主义危机、推动冲突降级、缓和紧张局势。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过发言人办公室发表声明称,这是“朝向正确方向重要的一步”,但“还有很多要做的事”。

冲突爆发以来,不仅巴以双方遭受重创,大量平民伤亡和流离失所已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截至目前,本轮冲突已造成巴以双方至少15546人死亡。其中,加沙地带已有14128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包括5840余名儿童。

02:13

二战后最惨烈城市巷战巴以血战加沙城

两败俱伤下的“缓兵之计”

随着冲突扩大和时间流逝,无论是以色列还是哈马斯,都面临来自本国和国际上的双重压力。

双方杀红了眼,但谁也无法立刻将谁置之于死地,让这场冲突,陷入了一个僵局。

重压之下,难以破局,双方只好喊个暂停。

对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来说,接受与哈马斯的释放人质安排,“是一个艰难但正确的决定”。

所谓“艰难”,在于以方此前强调,此次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彻底消灭哈马斯、带回被扣押人员,加之以色列一直以来对“消灭哈马斯”态度坚决。然而,军事行动持续40多天,上述目标都未能实现。

至于“正确”,在于以色列不断扩大的报复性军事行动,已使以色列国民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国内反对内塔尼亚胡本人及其领导的右翼政府的声浪也不断高涨。本月18日,数万人在耶路撒冷游行,要求政府推动被扣押人员的释放。加上国际上停战呼声此起彼伏,内塔尼亚胡不得不做出抉择。

而对于哈马斯来说,虽然这次对以色列的大规模袭击,给以色列国土造成了数十年不遇的重创,但对方“以牙还牙”之凶猛,使哈马斯力量大幅度削弱,据以军方消息,多名哈马斯高级指挥官被以军炸死,数百条地道被摧毁。加上加沙地带人道主义危机难被化解,哈马斯同样面临巨大舆论压力。

事实上,国际社会呼吁停火止战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反而越来越强烈。

11月14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加沙几家医院的可怕状况和巨大的生命损失深感不安,他呼吁立即实行人道主义停火。讽刺的是,就在联合国发出呼吁的次日凌晨,以色列国防军袭击了加沙地带最大医院希法医院。

基于以上种种情况,双方达成以释放人质为重心的临时停火,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各自的意愿。

11月17日,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汗尤尼斯,人们查看遭以色列袭击后的建筑废墟。 新华社发(亚西尔·库迪摄)

11月17日,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汗尤尼斯,人们查看遭以色列袭击后的建筑废墟。 新华社发(亚西尔·库迪摄)

短暂停火能否带来长久和平?

从最近两国外交交锋上看,以色列仍在放出狠话,巴勒斯坦则显得较为“求和心切”。

当地时间22日,巴勒斯坦常驻联合国代表里亚德·曼苏尔呼吁以色列与哈马斯“彻底结束”冲突。他说,释放被扣押人员的临时停火协议“不能是冲突重新开始前的一个停顿”。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吉拉德·埃丹对此作出回应称,一旦停火结束,“我们将继续全力争取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不会停止,直到我们消除所有哈马斯的武装力量”。

内塔尼亚胡21日也表示,一旦停火结束,战争还将继续,“直到以方实现所有目标”。

不过内塔尼亚胡的发言,与其说是实际的计划,更像是为了安抚右翼、极右翼力量和社会团体等强硬派的表态。以色列所谓的“彻底消灭哈马斯”,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视为一种政治口号。

而哈马斯为代表的伊斯兰团体有着较强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其存在本身也是伊斯兰思潮催生的结果。要想把其彻底消灭,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

因此,外界对于此次短暂停火能否为巴以人民带来持久的和平,态度都不太乐观。

在双方积压已久的复杂问题没能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决之前,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激化出又一次水深火热的危机。

而国际社会能做的,一是为巴以双方搭建更多的对话渠道,进一步夯实已经开启的短暂和平成果,二是进行更多斡旋,尤其是重启巴以和平谈判。

11月15日,在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安理会就涉巴以局势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作为安理会本月轮值主席主持会议。 新华社发(联合国供图/洛伊·费利佩摄)

11月15日,在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安理会就涉巴以局势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作为安理会本月轮值主席主持会议。 新华社发(联合国供图/洛伊·费利佩摄)

在推动巴以冲突解决的进程中,中方持续不断的积极作为,带来了一些曙光。

11月15日,中国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联合国安理会就当前巴以局势通过决议,呼吁在整个加沙地带实行紧急人道主义暂停、建立人道主义走廊。这是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安理会首次通过决议,也是2016年底以来安理会就巴以问题通过的第一项决议。

11月21日晚,金砖国家领导人巴以问题特别视频峰会举行。中方明确提出,解决巴以冲突循环往复的根本出路是落实“两国方案”,恢复巴勒斯坦民族合法权利,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国际社会要拿出实际举措,防止冲突扩大、影响整个中东地区稳定。

虽然现实残酷,但还是要抱有希望。希望一次次努力之下,无辜的生命不再被随意践踏,流离失所的平民能早日回归家园,希望这片长期饱受战火肆虐的土地,终有一日能真正实现和平的愿望。

【撰文】话题研究员 赵晓娜 陈明诗

【策划】李杰伦

(受访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钮松、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王晋)

编辑 陈明诗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