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暖阳的照拂下,一支声势浩大的队伍沿着潮州北阁景区险要的附城蹬道一路往上:赏迴澜亭,观玄天阁,探古城墙、北阁佛灯,穿过玄天门登临城墙顶,又聚拢在金山古井旁聆听此地历史故事。
“抗击元军的马发,最终在金山上的子城全家殉国;抵抗清军的郝尚久父子,也是在当时的金山营寨洒下热血。了解这些英雄的历史,也就是在读懂潮州金山的历史价值。”在金山书院举行的“金山观潮 大家读城”活动上,潮州文史学者陈贤武向前来参与活动的潮州文史爱好者介绍。
2021年复建的金山书院位于潮州金山之巅。资料图片
“君不见金城山,千寻奕奕高莫攀,古来贤达生其间。”明代潮州大儒林大春在金山上有感而发,写下这样的诗句。自宋知军州事王汉开山辟景以来,此地既有墨客留迹,亦有英雄洒血。先建书院,后改学堂,动荡沿革中,走出诸多人才。在这里,两广总督张之洞饬建的藏书楼曾在风灾中毁于一旦,新修的浪西楼上,“金山书院”又在近年重获新生……何其多的金山故事,静待后人的重视、挖掘与弘扬。
府署所依 宋砖犹存
“知府署,在新街。旧在金山之麓,本晋义安郡署,隋唐以来,虽州郡名屡易,署皆因之。”这是光绪年间《海阳县志》中“建置略”一章的记载。另据乾隆年间《潮州府志》中“署廨”一章记载:“潮州府署,旧枕金山,宋景炎毁于寇。元至正中,总管丁聚建为总管府。明洪武初,改为卫署,通判张杰移建新街。”
这两段文字组合起来,可以拼凑出隋唐以来直至明清时期,潮州府署的沿革变迁历史:隋唐以来,潮州府署一直在金山山脚下,宋朝末年被毁,元朝时重建为总管府,明洪武年间新府署被移建到新街。这里说的新街,便是现在潮州镇海楼前的昌黎路。
古代潮州府署由金山山脚下逐渐向南迁移的过程,也对应着潮州府城由金山区域一带通过修筑城墙、扩充建筑,逐步扩建壮大的过程。
“古人讲究风水,认为府衙所在最好是坐北朝南,而且背后应该有所倚靠。”据陈贤武介绍,潮州金山在上千年的时间里,都作为潮州府衙所“倚靠”的“后山”而存在。
穿越千年历史迷雾,如果今天要绘制潮州古城演变图示,那将会是一幅从金山周边自北向南徐徐展开的古城扩建史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潮州府倚靠着潮州金山逐步壮大,金山也凝聚着潮州最初、最核心的历史记忆。
走进金山东北侧的潮州北阁佛灯景区,沿附城蹬道行至山腰,在北阁佛灯一侧可以见到一面十分壮观的古城墙,这是由宋代遗留城砖堆砌而成的珍贵古城墙。据明代先贤薛雍《金山读书记》记载:“马庙之西,其荒甃旧址,乃马却敌日为堡寨,名为‘子城’是也。”这里所载的“子城”,是唐宋时期于府署背靠的金山之上修筑的一个内城。子城在宋朝末年被元军攻破后焚毁荒废,但残垣断壁中,还有很多烧制好的城砖遗留下来。
北阁佛灯景区内的宋砖古城墙前,潮州文史学者陈贤武在向市民群众介绍潮州的历史故事。陈锦煌 摄
之后的数百年时光里,选择在金山东北侧定居的人们纷纷上山挑拣、搬运这些现成的废弃城砖下来建房子。1985年至1994年间,潮州市组织复建北阁景区,特意烧制了一批新砖,“以新换旧”找回这些散落到民间的古城砖,用以恢复这面宋代古城墙的壮观景致。
金山北麓的古城墙,有些砖块外立面的祥云纹饰仍清晰可见。陈锦煌 摄
“现存的宋代城墙放眼全国都不多,金山北麓保留的这段宋砖子城墙十分珍贵。”陈贤武认为,这面城墙既是潮州打造“山水宋城”的重要依托,也是承载了“马发守潮州”的英雄历史,是潮人一段坚贞不屈英雄史的见证物。
英雄遗恨 文士留迹
根据金山的位置、地形和历史记载,这里既是古代潮州的政治中心,发生战乱时,往往又是城破退守府衙后的险要高地。在此背景下,潮州金山既有英雄遗恨,又有文士留迹。历史的烟尘中,有无数影响、决定潮州城命运的瞬间在此发生。
陈贤武所说的“马发守潮州”,是发生在南宋末年潮州城内的一段抗元历史。
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宋德祐三年二月:“元将塔出令唆都还攻潮州,知州马发城守益备,唆都塞堑填濠,造云梯鹅车,日夜急攻,发潜遣人焚之。凡相距二十馀日而败,发死之,唆都屠其民。”这里所记载的“知州马发”便是当时潮州的守臣——摧锋军正将马发。
德祐三年,潮州是宋朝宣告灭亡前最后的一座州城。得知元军攻来,潮州原知州弃任而去,海阳人马发作为摧锋军正将临危受命,摄潮州知州事,据潮州城死守。
“除了城中马发率领的正规军,城外的民众也齐心抵抗元军。当时潮州城外‘四郊多垒’,城外的义兵与守城的马发呼应相援,元军久攻不下,首先分兵攻破了周边营垒,驱散了义兵,让潮州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后又买通了守南门巡检的黄虎子,他偷开上水门导致外城陷落,马发只得率众退守金山上的子城……”在金山书院前的城墙上,陈贤武将这段悲壮历史一一向潮州民众讲述。在金山上的子城内,马发血战不降,士兵死伤殆尽,自知已势穷力殚的马发最终领全家自杀尽节。“马发守潮州”是南宋广东抗元最壮烈的事迹之一,也是潮人坚贞不屈的历史见证。
马发一直受到潮人敬仰,据传,有百姓偷偷将他们一家的尸骨收葬于金山上,并在墓前种下松树以彰其高风亮节,人称“马丘松翠”,后改为“金山古松”,成为潮州八景之一。晚清爱国诗人丘逢甲有一副联将马发与韩愈相提并论,对这位英雄人物评价极高:
凭栏望韩夫子祠,如此江山,已让前贤留姓氏;
把酒吊马将军墓,奈何天地,竟将残局付英雄。
除了英雄事迹,金山上还留下历代文人的故事印迹。“金山在城北,高四十丈,周围四里,形如覆釜,多巨石,为郡城前扆……宋祥符间,知军州事王汉始辟其胜,竹木葱蒨,荔枝尤繁。”这是《潮州府志》中关于潮州金山的记载。其实早在宋代王汉“开山辟景”之前,已有两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曾在金山留迹。一位是唐宰相常兖,曾于金山山巅题“初阳顶”三字;一位是刺史韩愈,曾“建亭于凤山楼左右”。
但直到宋代王汉开山辟胜,并为金山上的各处景致精心命名,此处才正式开启了“文人打卡留迹”的繁盛历史。据《始开金山城记》记载,宋大中祥符年间潮州知州王汉共辟荔枝亭、独秀峰、凤凰亭、初阳亭、初阳顶、望贤石、鉴石冈、西晖亭、西晖岩、隐石、仙游洞、凤台诸景,并为之题名、题诗、题记。
经过王汉有意识地开辟打造,金山成了宋代潮州文人雅集、作诗、书法、题刻等活动的重要场所。以此为始,金山相关的诗作和题刻活动几乎历代不绝。
据文献记载,金山摩崖石刻有上百处,历经战火与时光的磨灭,至今仍有十余处存世。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拙窝”,书法家米芾的“第一山”等名家手书掩映其间;王汉撰写的《始开金山城记》,北宋潮州知州郑伸的《筑城碑记》等文字共同记载着金山区域变迁的历史。
现今来潮的游客探访金山,一般从古城外围的北阁佛灯景区进入。北阁,在金山东面,原是山下一组楼阁的总称。1985年重建后,景区内的迴澜亭、玄天阁、韩江楼等处同样请当代文人雅士书联题匾。“玄天阁”匾额与对联“一江壁立擎天柱,百道泉飞络地维”均由著名书法家秦咢生题写;“韩江楼”匾额与对联“忠贞亘万古而有光,何用别求白日;义勇垂两间于不泯,即此便是青天”由饶宗颐先生题写。
英雄与文士的故事,共同发生在这片仅有“周围四里”的金山之上,凝聚展现出潮州古城充满“仁”与“义”的传统精神。
崇文重教 书院流芳
金山上的摩崖石刻中,有两块内容与潮州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其一是明代潮州通判廖德明所刻的朱熹题字“拙窝”,至今仍完好保存在金山南麓。另一内容同样为廖明德所刻,是周敦颐任广东转运判官来到潮州时题写的《拙赋》。
据黄挺、马明达合著的《潮汕金石文征》(宋元卷)所述,自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朱熹被贬出朝堂,到庆元党禁之祸渐起,庆元三年道学朝臣贬斥殆尽。“当时朱子虽见黜于朝堂,而林野之学者仍奉之为道学宗师。潮州僻在海隅,然受道学之影响甚深,即在党禁时,亦犹如此。”金山上所刻周敦颐与朱熹两位理学大家的作品内容,既反映了朱子在潮学子崇文重道的思想,也记录下当时在潮学者对真理与学识的坚定追求信念。
明天顺间,知府陈瑄延请邑人陈明德来潮讲学,构筑玉华书院、北山书院,结亭于金山之上。这应该是潮州金山区域有贤者讲学,创办书院的开端。与此同时,据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孔祥龙《明代广东书院研究》一文统计,明代潮州府范围内共有30所书院,书院数量排名广东第三。
值得一提的是,陈明德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门生,在金山讲学的内容为阳明学说。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教授吴榕青认为,明代潮州书院数目之多,是明代中叶阳明心学在潮州传播的结果。书院在潮州文化的形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儒学教育,书院的密集出现也体现了潮州文化的崇文重教特征。
金山上书院的兴起,与明代旧府署的迁移关系密切。前文提到,明洪武初,通判张杰将潮州府署移建至新街。府署迁移走了,但金山这么一块“风水宝地”应如何继续利用好,潮州人的选择是办学兴教。据载,金山上还有大量历代进士的题名碑,可见历史上的金山也是粤东优秀人才汇聚之所。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金山书院开始创建。这座由潮州总兵方耀拨款,倾注大量心血与资源打造的高水平书院,最终成为对潮州及岭南地区教育、文化发展影响极大的一处学府。据吴榕青《潮州的书院》一书介绍,来自当时广东文化学术中心“广州学海堂”的弟子陈维岳、廖廷相、吴道镕、温仲和相继担任该书院的掌教,方耀专门对生员进行培养。
除此之外,今人难以想象的是,方耀还为新建的书院拨地供其运营获利,用以维护书院发展。在同时期新建的书院中,给金山书院所拨最为丰厚,共有澄海、饶平9处,面积约4732亩;还有一批在汕头的行铺、鱼桁等产业,以供书院长远发展。
金山书院藏书楼历史照片,收于《旧影潮州》。丁铨供图
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金山书院宣布竣工。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巡潮,见过金山书院的办学之后,张之洞倡议辟建金山藏书楼。5年后,金山藏书楼落成,张之洞题匾“小嫏嬛”——“嫏嬛”即传说中“天帝藏书的地方”。
“金山书院的藏书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潮属各书院中首屈一指。”在复建的金山书院内,《旧影潮州》作者丁铨向潮州文史爱好者展示他收藏到的金山书院相关旧照片,并详细讲述金山书院的故事,“金山书院的藏书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书院创立之初,方耀为书院添置的一批古籍。二是藏书楼落成两年后,惠潮嘉分巡道曾纪渠拨出官府所收来的赎罪银钱3000两,让知府方功惠选购书院所需图书。相加之下,当时书院藏书共计七橱,达万余卷。”
“金山观潮”活动现场,《旧影潮州》作者丁铨向文史爱好者展示金山书院的相关老照片。陈锦煌 摄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清末,从书院向学堂、学校的教育改制,是国人为燃起希望之光的摸索尝试。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壬寅学制”开始实行,新式西学学科“官宣”加入各地课程。同年,金山书院改名为“潮州中学堂”,属于书院的时代过去了。
1903年至1952年间,源起于“金山书院”的这所潮州学府,先后以潮州中学堂、省立潮州中学校、广东省立第四中学、广东金山中学、广东金山高级中学、广东省立金山中学诸校名在金山顶办学发展。当然,在战乱中也经历过短暂的异地办学甚至停学,然而这些曲折从未阻止金山中学培养人才、对外输送人才的脚步。“张竞生、杜国庠都曾出任金山中学校长一职,饶宗颐、梅益、洪灵菲、戴平万、蔡翘、郭任远这些赫赫有名的文化界翘楚都曾就读于金山中学。”丁铨介绍。
1952年春,金山中学由金山顶迁至汕头市礐石。但潮州金山顶的“科教育人”历史并未中止。同年,“潮安一中”搬上原金中校址。而现在,潮州市金山实验学校就坐落在金山书院旧址之上。薪火相传,文脉不断。
文脉延续 未来可期
历代的战火与硝烟未能摧毁潮州金山的一切,无数先贤印迹与历史文化等着我们去发掘、建设并传承。1995年前后,北阁佛灯景区率先复建完毕,为屹立于城北韩江之滨的金山奏响新生的序曲。
2021年,广东省委宣传部将金山书院纳入岭南十大书院之一。把握这一机遇,潮州市决定重建并开放金山书院。经过约一年的改造提升,2021年11月,岭南书院—潮州市金山书院建成并揭牌启用。
新建成的潮州金山书院位于金山上的北阁佛灯景区,建筑面积达1018平方米,与金山古松、北阁佛灯、金山摩崖石刻等文化地标融为一体。书院沿袭历史上金山藏书楼传统,收藏《潮州志》《潮汕文库》《潮州文化丛书》等潮学精品藏书8000多册。其中,中华善本馆收藏了《中华善本百部经典再造》,含经、史、子、集共202部、1152册。
2022年6月1日开始,由潮州市委宣传部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潮州记者站联合开展的、以“金山观潮”为主题的金山书院系列文化活动在金山书院正式启动。潮州文史专家曾楚楠、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岗、《潮州传》作者黄国钦等当代学者纷纷登临金山书院,为潮州文史爱好者及市民游客讲述关于潮州的文化故事;同时,推光金漆画、大吴泥塑、潮州木雕、潮州剪纸等潮州非遗传承人也受邀来到书院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带领市民群众感受潮州非遗文化的魅力;近日,“文脉星火,奋进有我”青少年主题征文活动在此开展,潮州市作协副主席余史炎也受邀来到金山书院,向青少年分享写作秘籍……穿越千年,密集的文化活动再次唤醒金山的文化记忆,延续潮州金山的文脉传统,谱写新时代的金山文化传承新篇章。
课堂授课。陈柔燕 摄
“作为潮州古城的历史承载及文脉所在,潮州金山值得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对于这一点,陈贤武、丁铨等关注潮州历史文化的研究者有一致的观点。陈贤武表示,2020年7月启动至今新编《潮州市文物志》的工作意义重大,其中大量金石文物集中在金山区域。在此基础上,是否可以编撰一本《潮州金山古迹普及读本》,帮助市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了解潮州金山丰富的历史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到潮州金山这个意义重大的历史区域,助推金山区域焕新发展。
回首宋朝金山,王汉开山辟景后十几处人文景观掩映其间;明清两代,金山之上书院伫立,书声琅琅,文士留迹;清末至民国时期,金山中学培养出无数文化界翘楚,走出多位救亡图存的仁人志士。今天的潮州金山区域,南侧至山顶有金山实验中学传承教学育人传统,东北侧至城墙顶有北阁佛灯景区及金山书院掀开文脉传承、文化宣传新篇章。但陈贤武认为,金山区域仍有大量的文化资源亟待发掘、激活与利用。“若金山实验中学与新建的金山书院能打通配合,以潮州学子的‘人气’来带动书院‘书香气’的传承与传播,或能让金山文脉得到更好的发扬。”
夕阳西下,潮州金山的北阁佛灯畔,长满青翠小草的高大宋代古城墙,有些砖块外立面的祥云纹饰仍清晰可见。金山上的一砖一石,莫不记载诉说着一段段潮州英雄与文士的壮阔历史。
【文字】陈锦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