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广东省日前出台的《关于广东省加快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意见》等政策“氢”风的推动,氢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迎来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
近日,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暨氢能产业创新论坛举行。论坛邀请了各级政府、组织机构以及国内外领军企业,结合国家氢能城市示范群建设、氢能产业落地与发展,以及助推国家和地区“双碳”目标等重点问题进行探讨。
行业大咖齐聚
积极建言献策
“在‘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氢能作为一种绿色、高效、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受到广泛重视,正迎来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秘书长黄增豪代表创交会办公室、广州市科协在论坛致辞中介绍,本次论坛将聚焦“双碳”战略背景下,国家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氢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氢能产业发展的热点难点话题,深度探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旨在为政府、行业、产业搭建沟通合作、共享协作的大平台。
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低碳经济发展系统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吴秀和代表论坛承办单位致辞,并表示本次论坛后,低碳专委会将认真收集、归纳、提炼与会专家的真知灼见和企业家的宝贵实践经验,形成系统报告呈报政府有关部门,积极为推动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原副司长史立山于本次氢能产业创新论坛上作了题为《能源转型发展的目标和路径》的主题报告。史立山认为,氢能是今后解决新能源间歇性问题的最好载体,也是最有效的长期储能技术:“用新能源生产的电力和新能源生产的氢气代替常规能源电力、常规能源供热和工业原料,这是根本的办法,这需要研究新的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尽早做好氢能在炼钢和水泥及各类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是个大课题。”
国际氢能学会(IAHE)副主席、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毛宗强就《氢能高效生产和使用,打造新经济增长点的》主题,作了专题报告。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党委原书记、科技部中国技术市场中心原主任张序国则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肋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题,于法律、法规政策层面,企业创新创业载体与服务平台层面,以及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创业的政策工具等层面,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作了多方位的解读。
产业链突破
直击氢能行业热点难点
中车新投技术总工胡润泽介绍了《创新离网制氢示范项目》。这个由中国中车出资建造的,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的离网制氢示范项目,目前已经达到了国内外一流水平,补充制氢技术的应用突破。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路跃兵则以《四大创新助力氢能产业发展》为题,介绍了液化空气集团的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包括先进的技术孵化能力,涉及液氢技术、火箭技术、加氢系统、燃料电池等,以及支撑企业技术与市场发展的投资基金和基础设施基金,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与启发。清极能源董事长钱伟以中重卡应用为切入点,作了题为《双碳驱动赋能氢风——广东示范城市群燃料电池重卡市场化挑战》的主题报告。此外,还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主任闫常峰的关于《新型储能低成本高性能PEM水电解器》的制氢相关技术成果的分享等。
高端对话环节,由广州市氢能和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发展联合会执行会长宋中林主持,与会嘉宾就氢能产业链的痛点难点问闻诊脉,深刻剖析行业现状与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良药: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心主任康建东介绍,目前,电科院正围绕“双碳”目标下能源电力系统转型方向,积极谋划跨领域跨行业联合攻关,牵头成立电氢耦合技术创新联合体,为氢能在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各环节的耦合应用上起到重要示范意义。
中车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公司投资开发总监戚庆海则以中车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公司成功利用风电、光伏发电实现了离网制氢这项技术,为国内绿氢生产提供了一个突破性技术方案。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制氢与利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闫常峰提出,面向碳中和的国家重大需求,绿氢是未来发展趋势:“实现PEM、AEM水电解制氢技术的产业化突破,同时满足未来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对高纯氢的需求,是推进氢能产业化应用的重要技术路径。”
清极能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钱伟则认为,要把氢能从“小兄弟”培育成“绿巨人”,必须避免行业内卷,还要抱团取暖,共同打开市场:“比如,清极主打产品是氢燃料电池的系统、电堆、双极板、氢气引射器,目前市场及应用场景的深入,需要行业企业共同发力、助力,实现战略性的突破。”
“双碳”目标下,中国氢能产业的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次论坛,有效地链接了更多的专家学者和科创资源,通过深化对话交流、凝取各方智慧、增进合作创新,将有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规范有序高质量发展,促成更多氢能领域科创成果在广州转化落地,开花结果。
南方+记者 李鹏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