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清单超1200项!中山召开“我为群众办实事”现场会

南方+ 记者

11月22日下午,中山市“我为群众办实事”现场会在坦洲镇召开。现场会总结“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阶段性成效,分析存在问题,听取意见建议,进一步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走深走实,取得实效。

现场会召开前,与会人员前往坦洲镇十四村社区,观摩美食城和停车场建设现场、创兴路党建引领出租屋网格化管理示范点,实地了解解决流动摊贩管理、停车难、出租屋治理等难题的有效做法。

11月22日下午,中山市“我为群众办实事”现场会在坦洲镇召开。  南方+ 廖冰莹 拍摄

引摊入市,规范流动摊贩管理

十四村社区位于坦洲镇东南部,与珠海市香洲区相接壤,社区管理总人数约12万人。由于社区与珠海前山工业区临近,早年建设了1500多栋出租屋,居住密度高。由于早期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车辆乱停乱放问题突出,初步统计停车需求约6000辆,现有停车位约1700个,停车位缺口较大;片区内约有500家流动摊贩,不少摊贩占道经营、乱摆乱卖。

坦洲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赵国坚介绍,十四村社区作为坦洲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点村居,将打造成全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社区和“百千万工程”示范引领社区,是坦洲“南联”珠海主战场、前沿阵地。为此,坦洲镇主动谋划,积极推进十四村美食广场及停车场改造项目和宝珠南路(界狮南路至环洲东南路段)路面改造工程项目建设,助力商贩规范经营和道路交通秩序双向大提升。

十四村美食广场及停车场改造项目现场,正在推进地面硬底化施工。  南方+ 廖冰莹 拍摄

十四村美食广场及停车场改造项目现场,不少挖掘机正在作业。坦洲镇公有资产事务中心主任柯耀亮介绍,该项目由镇属合资企业作为实施主体,总投资超1176万元,规划总用地面积约82.31亩。项目建设周期为3个月,自今年10月1日正式进场施工,计划12月28日开业。目前,项目已完成水电网铺设,正在推进地面硬底化施工。建成运营后,项目将打造坦洲乡村综合治理共建、共享新标杆,合理规划的流动摊位、停车场以及临时儿童活动场地,能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

坦洲镇还将启动宝珠南路(界狮南路至环洲东南路段)路面改造工程。该工程设计起点为与界狮南路交叉路口,终点为与桥头西侧段交叉路口,路线全长约1557米,总投资约2800万元,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项目目前正在开展施工图修编工作,计划完成招标后,于明年4月动工,进一步缓解交通压力。

创新机制,探索出租屋网格化管理

十四村出租屋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社会治安隐患多。面对巨大的管理压力,该镇采取“化整为零,化繁为简”的思路,探索推进围合管理新模式,以小区域围合为基础,构建微小管理单元,以每个小单元的规范治理实现全域的网格化精细化治理。坦洲镇选定创兴街片区作为首个围合管理示范点,以这里的探索经验服务后续的规范治理。这也是与会人员实地观摩的第二个点。

坦洲镇网格员深入社区收集了解群众需求。

“我们将十四村社区出租屋划分为5个中网格、50个小网格,每个小网格配备1名党员、1名警员和1名社区工作人员,并广泛吸纳房东、出租屋管理员、热心群众等志愿者参与共治,形成‘3+N’网格化工作格局。”出租屋网格化管理专班负责人、裕州派出所所长邹锋超介绍,社区还探索出租屋网格化管理积分制,通过积分银行APP上报事件—获取积分—兑换礼品的方式,提高居民群众参与治理积极性。依托综合网格指挥调度系统,网格员针对各类安全隐患,逐格、逐栋、逐层、逐户排查,收集到的问题第一时间上传系统,“派单”到相关职能部门,全程跟踪解决问题,并做好定期回访检查。

“变化很大!以前我们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找谁,现在网格员每个月都会上门走访,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创兴街房东代表陈桂贤说,之前下雨天水管排污容易堵,他和网格员反映后,污水管网修得更完善了。“通过围合管理,大家住在这里感到更加舒服和安全。”

5家单位分享有效经验

现场会上,5家单位就深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经验交流发言,分别是坦洲镇、西区街道、市交通运输局、南区街道北溪社区、兴中集团。

其中,坦洲镇引导流动商贩集中规范经营,实现出租屋网格闭环管理,有力提升社会秩序和社会治理水平;西区街道聚焦出租屋管理难问题,建成服务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的出租屋党群服务站,打造“智慧出租屋”信息平台,建立片区联防机制,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卓有成效;市交通运输局协助阜沙镇修补街巷破损路面1292平方米,更新临水警示桩、护栏等设施28处,解决村民出行难题,保障群众出行安全;南区街道北溪社区利用“点状供地”政策破解规模化用地难题,发展农文旅融合解决集体收入模式单一、低效经营问题,优化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打通基层治理堵点;兴中集团提供特色菜深加工专业技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支持镇村产业发展。

今年7月,兴中集团将中南村火龙果纳入网上平台销售及团餐供应链销售,构建“线上+线下”立体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

发言单位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现场会要求与会单位互学互鉴、共同提高办事水平。

办实事解民忧,需久久为功

会上,中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梁子财总结“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阶段性成效,分析存在问题。

梁子财指出,中山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各级党组织、各领域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履职尽责。比如学校党组织针对中小学学位不足问题,配合主管部门加快学校新建扩建,全市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2555个,开工建设公办中小学10所;医院党组织与有关部门共同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落实市人民医院新院区选址,全市三甲医院增至5家,推动中山市获评首批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中山市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深入开展万名党员干部“入镇下村”行动,推动全市128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所属2000多个基层党支部与289个村(社区)下辖的3500多个基层党支部结对,以为民办实事的实际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会议指出,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也要看到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调研不深不透,问题症结找得不够准,对策建议提得不够实等。

梁子财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夯实筑牢为民服务根基;要突出问题导向,聚力用劲办实事解民忧;要加强跟踪问效,久久为功取得扎实成效。截至11月15日,围绕群众关切的出行、入学、医疗、停车、就业、内涝等方面的问题,全市梳理形成为民办实事清单1261项,已立行立改352项,预计在主题教育结束前有明显成效的909项,需要建章立制长期推动的120项。各镇街各单位要强化问题意识、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做,敢于触碰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痛点、难点、堵点,把推动问题解决贯穿到为民办实事全过程。“我为群众办实事”要立足常态长效,持续深化,关键要在督促指导、建章立制上发力,不断增强精准性和实效性。

【采写/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廖冰莹

【实习生】周嘉纯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卢子衡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