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名单,位于深圳大鹏新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研究员增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黄三文长期从事植物基因组学与作物遗传育种研究。他和团队通过基因组设计成功地把马铃薯由无性繁殖作物改造成为种子繁殖作物,奠定了蔬菜基因组研究的基础并为蔬菜品质改良提供了新路径。
黄三文发表SCI论文140余篇,是高被引学者,担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Cell杂志学术顾问;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名)、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周光召基金会基础科学奖、深圳市市长奖和深圳“40年40人”等。
实现马铃薯杂交育种获全球领先突破
5月4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的最新成果,通过追踪最长8000万年、累计12亿年的马铃薯基因组进化痕迹,绘制了首个马铃薯有害突变的基因二维图谱。
这一图谱将有效帮助育种家预测马铃薯育种中可能出现的基因“踩坑”处,由此大大加速杂交马铃薯的育种进程,该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马铃薯育种基础理论和技术上进入世界领先地位。
黄三文表示,这一发现使马铃薯育种驶入了快车道,可以更好地帮助育种家制定早期育种决策,进一步降低育种成本,有望将马铃薯杂交育种效率提高50%左右。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评价,该研究成果不仅对马铃薯,还将对粮、油、果、蔬、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黄三文团队联合国内外优势单位发起了“优薯计划”,旨在将四倍体马铃薯改造为二倍体、用种子繁殖替代薯块繁殖、用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指导马铃薯育种,彻底变革马铃薯的育种繁殖方式,将马铃薯的育种周期由原来的10~12年缩短至3~5年。
链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简称“基因组所”)成立于2014年,由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深圳市政府共同支持建设,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
基因组所通过整合生物学和大数据科学,来认识与利用农业生物基因组,服务全球农业生产。基因组所成立了组学技术、合成生物学、植物基因组、动物基因组、生态基因组、食品科学等研究中心和相关技术平台。
成立以来,基因组所组建了1000多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基因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农业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畜禽生物组学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在包括 Science、Nature、Cell 等顶级期刊在内的杂志上发表SCI论文620多篇,以基因组设计育种育成国审、省审新品种50余个,农业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占据世界前沿。多项成果入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
【撰文】郑伊灵
【图片来源】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爱大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