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教育家的时代,也是一个能够产生教育家的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的老师们既生逢其时,又重任在肩。
11月21日中午,2023年度东莞教育系统“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主题视频第十期(总第二十四期)上线南方+。本期视频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 争当时代‘大先生’”主题,走近“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先生。
南方+二次梳理视频及其教育观,进行逐一呈现,看先生如何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在风起云涌的动荡年代,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书写绚烂而炽热的教育人生。
走近教育家④|蔡元培:为人类进步与大众利益贡献力量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山阴县。
越地文化,可上溯远古下及当今,夏禹治水、勾践复国,家喻户晓;文治武功、名士云集,源远流长。厚德载物的人文渊薮,在蔡元培身上复刻柔中蕴刚的人生底色。
清光绪十八年(1892),蔡元培进士及第,两年后被授翰林院编修,也是在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马关条约》签订,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心系国家前途与百姓命运,蔡元培以翰林之身,参加革命,而后在长期斗争中,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家。
在翰林院任职四年,这位被帝师翁同龢评价“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才也”的青年才俊,离开北京,回到家乡兴办教育,担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校长),力推新学,从此与教育事业结下不解之缘。此后,他还参与创立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和爱国学社。
1907年,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下国内一切事业,自费去德国留学。对此他说:“救中国必以学,而世界学术德最尊”,所以“游非西洋不可,且非德国不可”。
翰林出身的饱学之士,带着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奔赴睁眼看世界、寻求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艰辛历程。在给朋友的信中,蔡元培透露,为了解决生计,晚上或译书、编书,或做家庭教师,才得以过上“半工半读”“半佣半丐”的留学生活。
1907—1926年的20年间,蔡元培先后5次出国留学和考察,旅居国外近12年,终成学贯中西、博采众长的一代大家。坚定教育救国之路,他以一己之力推动教育改革,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中国现代大学的缔造者。
值得一提,1913年先生在《世界观与人生观》中曾阐述,世界无限而人生有限,因此在人短暂的一生中,不应过分考虑和追求一己之利益,而应该为推动人类进步、实现大众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怀抱“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参加革命、投身教育,燃尽毕生心力。今天的我们,何其幸运,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更当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为国家培养信念坚定、理想远大的栋梁之材。
【统筹】王慧
【采写】黄婷
【视频】孙俊杰 黎晗
【海报】袁永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