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稻谷飘香!遂溪“吃海鲜”长大的海水稻熟啦

南方+ 记者

机械轰隆下田,金黄的稻谷渐次进入粮箱;浓郁的芋头香味传来,随着微风飘向远方。11月中旬,遂溪县建新镇卜巢村迎来今年第二次海水稻收成,这片昔日的盐碱地已今非昔比,凭借海水稻远近闻名。

海水稻是一种特殊的耐盐碱性水稻,特指生长于华南沿海,尤其是广东雷州半岛和北部湾海河交错潮汐带特别生态类型的地方稻种群,包括海红稻、长毛谷、咸水禾、海割、赤禾、海稻86等,耐盐、耐淹涝、抗病虫,并有海洋生物和海岸植物的某些特征,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近年来,遂溪积极推广新一代海水稻——海红香稻种植,实现盐碱地上稻谷飘香。据初步统计,全县海水稻种植面积5000多亩,主要分布在建新、城月、界炮、北坡等地,遂溪正以基地、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模式为主,推动“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海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当下,土壤盐化是影响沿海农田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粮食安全造成威胁。我国盐碱地总数约15亿亩,有水稻种植潜力的盐碱地达1亿亩,能在盐碱地里种植的海水稻,有望破解土地盐化这一难题。

海水稻又被称为“盐渍地上的奇迹”。袁隆平院士曾提出,发展一亿亩海水稻,每亩收成300公斤,便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口。

潮起潮落间,海水稻生长、发育,从播种到收获,其生长周期约128天。海水稻制成的米热量低,其硒、锌、铁、钙等微量元素是普通大米含量的2-3倍,活性物质丰富,富含膳食纤维,素有“丹米”“药米”美誉。

遂溪地处海畔,日复一日的潮水冲刷出一片盐渍滩涂。

据古籍记载,东汉年间,古骆越人在雷州半岛海河潮汐带便已种植海水稻。

上世纪80年代起,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方良俊便带领着团队,进行海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筛选和杂交利用研究。

2014年,农业农村部海水稻考察专家组考察湛江海水稻后,给的评审意见为:“鉴于该海水稻耐盐、耐淹能力强,专家组一致认为是一种特异的水稻种质资源,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利用价值,建议国家加强对海水稻资源的全面保护,并大力支持开展系统研究。”

慢慢地,海水稻进入大众的视野。这种水稻的神奇之处在于,除了促进粮食增产,还能对原本“寸草不生”的盐碱地进行改良。

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教授周鸿凯介绍,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通过淡水灌溉,可以降低土壤盐分;二是植物生长能够丰富土壤生物结构;三是通过绿色栽培,施用一些绿色肥料,能够丰富土壤营养元素,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如今,随着育种进展不断加快,遂溪海水稻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建新镇卜巢村、城月镇虎头坡村、北坡镇下黎村等海水稻重要产地亦摸索出当地特色。

郭龙碧 摄

悉心培育优良品系

今年69岁的林开平在村里种了7年海水稻。2015年,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他退休后回到老家建新镇卜巢村,承包了150亩地种植水稻,“这一片是盐碱地,普通水稻很难种植,不少土地都丢荒了,我就想回来试一下。”

普通水稻种了两年,效益不行,林开平亏损了不少。正在此时,他听说广东海洋大学有一种海水稻,在盐碱地上也能长得很好。就这样,林开平联系上当时学校海水稻项目的负责人方良俊和周鸿凯。那时,他们早已在海水稻育种领域扎根多年。

多年的研究中,方良俊和周鸿凯率领团队用香稻和海水稻的老品种不断测试、回交,挖掘稳定的不育系。2004年,他们得到了第一株具有独特芋头香型、可以稳定遗传株系,进而培育出海红香稻系列品系——海红11号、海红12号、海红丝苗1号、海S1号等。其中,用原始海水稻与阳山香稻杂交培育的“海红11号”,已于2020年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1年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以后你们餐桌上吃的米饭,有芋头香型的,不是我们的米,就是我们品种的后代。”每次谈起,周鸿凯都忍不住感慨,这是老天爷的恩赐。

郭龙碧 摄

截至目前,周鸿凯已带领团队构建了湛江古老海水稻种质“长毛谷”与9311、日本晴杂交后代的近等基因系,建设海水稻种质资源生物信息库,为进一步挖掘特色基因打下基础。

依托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海红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海禾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湛江海稻红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卜巢村建起海红香水稻种植基地,实现标准化种植。基地位于城月河入海口,存有多种类型的海水稻种质资源。

基地内设有10多亩海水稻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圃,试验种植240多种海水稻。“种子保存在种子库一定时间后,萌芽性会降低,所以我们要将种子取出,进行轮种保存。”周鸿凯解释道。该基地已申报海水稻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圃建设项目,拟扩建为面积1000亩以上的国家级海水稻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

创新模式带动种植

卜巢村位于通明海与城月河的海河交错潮汐带,农历每月初二至初四、十七至十九的大潮期间,河海水涌入卜巢村的稻田,带来丰富的水生生物肥料,滋润着田间的农作物。

卜巢村村干部林进宏介绍,由于自然条件天然适合海水稻生长,卜巢村出产的海稻米香味浓郁,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在这里,海水稻一年种植两造。每年清明前,农户会进行第一造插秧,第二造则赶在立秋之前。村中创新种植模式,主要种植海红香稻,采取“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广东海洋大学提供技术支撑,合作社承包土地,农户进行种植,公司收购稻谷再出售,以此提高种植效率,带动农户种植热情。

2017年,林开平开始试种海水稻,第一年亩产便达到600斤。随着技术水平和管理方式的改善,此后的效益一年比一年好,最高的时候亩产量达到1000斤。今年尽管抽穗扬花期受到台风影响,但亩产量依旧能达到八九百斤,一亩地一造利润约500多元。

郭龙碧 摄

今年,林开平种了约300亩海水稻,由于海水稻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高,耕地、收割、烘干等都可以由机械来完成。

为了更方便管理,林开平在稻田里安装了水闸,以便控制海水进出,通过咸淡水结合降低种植成本。他还在田里安装了监控,方便观察病虫害。林开平说,到了夜晚,虫子在摄像头前飞,“就好像一盏小灯”。

“催芽、育苗、移栽、种植、收割,每一个环节该怎么做,我们都摸索出了一套经验。最关键的是水稻抽穗时,要观察有没有卷叶虫、稻瘟病等,早发现早治理,就像医生看病一样,丰产或者减产,就看这个环节了。”

这造水稻收完后,林开平还将再种一造贝贝南瓜,这也得益于海水稻对盐碱化土壤的改良作用。

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剥开海稻米金黄的谷壳,谷壳下包裹着一层深红的米衣,褪去米衣,才见洁白的颗粒。“海水稻的营养价值很高,生产成本也很高,我们做产业深加工的目的,就是希望做成多种类型的食品,让消费者能有更广泛的选择空间,从而提高海水稻的附加值。”谈及海水稻加工,广东海稻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世超说道。

海水稻好则好矣,以往却总是藏在深闺无人知。

当前,遂溪致力于培育海稻米深加工企业,延长海稻米产业链,广东遂溪三宝文化食品有限公司、御唐府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和五洲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打造海稻米品牌,深耕产品加工。

海稻米粽子、高膳食纤维代餐粉、红米年糕、海稻米饼、米酒……海水稻被研发出众多风味独特衍生产品,产品多样化也助推了海水稻产业的发展。

受访者供图

御唐府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伟军介绍,目前,御唐府和城月镇虎头坡村合作,依托当地特有的海割米开发了米糕、米糊、肠粉等系列菜肴,同时做成米粉和大米进行销售。

“我们收购的海割米可以算是‘半野生’,只需要播种,不需要进行田间管理,也没有农业残留,海滩涂上有大量的微生物,可以说海割米是吃着海鲜长大的,非常健康。”罗伟军说。

用海割米做成的菜肴,营养丰富、香味特殊。罗伟军说:“我们用传统竹编的簸箕来制作海割米肠粉,口感非常有弹性,全国就只有我们有得卖,一经推出就很受顾客欢迎。”

以海红香稻为依托,广东海洋大学与广东大参林医药集团等企业合作,创建了“海大红”品牌、海河潮汐带的海红香米及系列产品、田园旅游和海水稻原生境生态农庄品牌,进一步促进了三产融合发展。

【一线走访】

稻比人高 香飘十里

城月镇虎头坡村海割稻一年一收

潮水退去,土地恢复干燥。这几日,遂溪县城月镇虎头坡村的村民趁着好天气,收割了村中几百亩海割稻。

虎头坡村位于城月河畔,这里是城月河流向大海的出海口,咸淡水在此交汇,涨潮时,河里的水是海水,退潮时则是淡水。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虎头坡村生长着一种特殊的原生态水稻。

“我们这一辈,从小都是吃海割米长大的。海割米营养丰富、口感特别,不过就是煮饭的时候,煮的时间要长一些,至少30分钟以上,而且煮不烂。”虎头坡村村干部周唐生说。

受访者供图

回忆起过往,周唐生说一开始,村里的海割稻只生长在滩涂地上,每年收割后,村民保留部分种子洒回原地;后来,父辈们开始探索把海割稻种到农田里;十几年前,村里开始大面积种植海割稻。种下的海割稻不用除草和施肥,自然生长。

虎头坡村委会下辖10个自然村,其中有4条靠近海边的村庄适合种植海割稻,目前种植的村民有几十户。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引导村民种植,周唐生自己也种了80多亩海割稻,成了村里的带头示范人。

早稻季时海水比较咸,超过了海割稻的耐受能力,因此海割稻一年只在晚稻季种植。周唐生介绍,海割稻没有经过矮化,平均高度在1.8米—2米之间,高的还能达到2米多,人站在旁边,只有踮起脚举起手来才能摸到水稻的顶端。

尽管海割稻生命力顽强,但产量却不高,亩产约300斤,但好在经济效益还算不错,带动村里不少农户奔向致富路。

如今,海割米的市场越来越广阔。前几年,御唐府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成为虎头坡海割米的稳定收购商,通过菜品制作、深加工等让海割米走向千家万户,价格好的时候,每斤收购价达到7块多。

受访者供图

【人物特写】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周鸿凯:

千百种质育种

日复一日出成果

没有课的时候,周鸿凯总是辗转在湛江、广西、海南、山东等地的各个耐盐碱水稻基地。他是广东海洋大学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创新团队负责人、滨海农业学院教授,研究海水稻已有二十多年。

1978年,广东海洋大学研究团队开始广泛收集海水稻、优质红香软米品种及茎秆粗壮、抗倒伏、耐盐的地方品种或材料。1983年,周鸿凯入职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广东海洋大学前身);13年后,他加入前辈方良俊教授的团队,开始从事耐盐碱水稻相关研究工作。

“我一开始从事的是甘蔗育种,很多基础知识都相通,当时甘蔗育种限制比较多,觉得耐盐碱水稻很有前途。”周鸿凯说。

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周鸿凯对土地有别样的感情。当时,由于土地盐渍化、种植效益低下,许多土地都撂荒了。“我感到土地丢荒很可惜,对生态环境也不好,我内心觉得耐盐碱水稻育种、种植是一件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和团队一起设计一些杂交组合,观察后代,也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受访者供图

1999年开始,周鸿凯全面转向耐盐碱水稻育种工作,和同事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海水稻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杂交测试、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新品种的循环。

周鸿凯介绍,团队耐盐碱水稻育种有四大目标:

——耐盐,能在土壤含盐量为0.3%-0.6%的中度盐渍农田种植。

——高产,亩产量达300公斤以上。

——优质,稻米品质达到国标优质米标准。

——营养,保持原海红米的“药米”特性,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

“一个杂交后代的稳定,要经过7-8年,我们每年在做重复的工作,简单的事重复做。”周鸿凯说,“杂交育种是很枯燥的,在千千百百的种质资源中不断测试、不断选择,推动常规稻培育到杂交稻的发展。”

近年来,周鸿凯带领团队培育出具有独特芋香型的耐盐优质高产海红香稻系列品种(系),创建盐沼湿地“原土+原水”种植技术,构建基于农田地理信息系统的农业机械精准作业、田间杂草与病虫害防控等模块技术规程。

盐碱地种植成本高,要想让农户有利润,就要往特色稻的方向培育海水稻。

“海水稻活性成分丰富,单纯卖米的话其实不好卖,所以我们在加工方面做了很多考虑,目前和武汉的一家生物医药企业达成协议,把海水稻加工成活米,保持稻米的胚芽,也准备在广西申报一个海水稻三产融合产业园。”

科研人的付出换来了回报——目前,周鸿凯和团队在国内外科技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80多篇,发明授权专利7项,授权植物新品种保护权4项,制订广东省地方标准3项、团体标准4项;拥有耐盐水稻(海水稻)品种海红11、海红12、R6、JX99、HD961、建新野201、海丰1号、海丰2号、海丰3号、海丰4号、海墨1号、海红丝苗米、天丰海优211、28s/1965,以及耐盐碱水稻不育系海S1、海S2等的知识产权。

南方日报记者 林露

通讯员 王思婷 陈碧泉

编辑 杨证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