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专栏
“爸爸去金山,平安多寄钱。有钱快快寄,全家靠着你。”这句广东童谣唱的金山,便是如今的旧金山。
近日,央视新闻报道《宽广太平洋 金钉纽带长》关注华工和太平洋铁路。158年前,大批中国工人来到美国,修建连接东西海岸的太平洋铁路,筚路蓝缕,在旧金山建起了西半球历史最悠久的唐人街。
华工们在高山峻岭、沙漠盐湖之间,用一寸一寸的努力和一命一钱的代价,铺就了连接东西海岸的太平洋铁路。这其中,七成以上的华工来自江门五邑地区。
华人工人。图源网络
央视总台报道指出,一个半世纪以来,太平洋铁路如同一条割不断的纽带,见证了中美两国人民交往的历史。
出洋
揾钱返来起屋兼买田
电影《黄飞鸿之西域雄狮》中,黄飞鸿精通英语的弟子牙擦苏到美国旧金山开分馆,将中国武术传至海外。为视察分馆业务,黄飞鸿决定与十三姨及其弟子鬼脚七远赴旧金山。
电影中的桥段为许多人留下了关于大洋彼岸那座城市的记忆。然而,为什么中国人要不远万里去海外?旧金山这一中文译名背后有怎样的华人故事?
旧金山的英语原文名称为San Francisco,音译过来就是“圣弗朗西斯科”(粤语中还有着“三藩市”的说法)。
那旧金山的叫法又是从何而来?时间来到1848年,圣弗朗西斯科当地一名木匠在河流中发现了黄金,此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全美,于是被人称为“金山”。但直到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发现金矿后,为了与被称作“新金山”的墨尔本做出区别,而改称圣弗朗西斯科为“旧金山”。
之后,随着淘金热兴起,很多东部的美国人背井离乡,来到此地寻求财富。淘金热不仅引发了美国人的财富梦,更吸引了其他国家的人。再加上19世纪末,美国、加拿大又陆续修建铁路,急需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到海外谋生对当时的五邑民众来说是一条极具吸引力的出路。
当时广东的农民收入,每年只有1.44银圆左右,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佃农,当地流传的民谣:“爸爸去金山,平安多寄钱。有钱快快寄,全家靠着你。”对当时的五邑民众来说,走出国门去海外淘金,都是在搏命揾钱。打洋工、发洋财,无非是为了能返来起大屋兼买田。
清同治元年华侨借款让贴。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馆藏
但由于当时出洋的船票十分的昂贵,普通的五邑民众根本无法负担得起这样一张船票,所以他们不惜去借高利息的贷款,筹钱买船票。由此可见他们出洋的决心。
这些华人也被称为“金山客”。除了“淘金”之外,他们更多从事其他体力劳动,不仅参与修建了首条横贯美国东西部的铁路——太平洋铁路,也参与开采矿山、垦荒种植、修建各种公共基础设施,为当地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贡献力量。
筑路
七成华工来自五邑地区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决定修建横贯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大铁路。这条横贯大陆铁路全长3000多公里,穿越美国中西部,使美国陆路交通可以从大西洋直达太平洋。
太平洋铁路于1863年开始施工。由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承建的西段工程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尤其是内华达山脉地势险峻,稀薄的氧气和刺骨的寒冷让工程进展缓慢。
该段铁路修了两年,竟然只向前推进了31英里,平均每天只有几十米。原定要在14年里修完这条铁路,可按这样的进度,近700英里的美国太平洋铁路50年也修不完。
当铁路无望继续修建时,有人建议可以雇佣华工。面对质疑时,一名法律顾问说道:“中国的万里长城不也是这些人修建的吗?”
1865年2月,第一批华工来到了铁路工地。在一个傍晚,他们被运到已经铺好的铁轨的尽头。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他们就已经挥着镐头、铁锨,推着小车在工地上干起来。
戴中国斗笠的华工。图源网络
12个小时过去,铁路公司的老板和监工们惊喜地发现,这些东方人完成的工作比同等数量的白人劳工还要多。人们改变了对于华工工作能力的看法。华工,就是这样加入了修建铁路的施工队伍。
后来,随着用工需求的增加,铁路公司不得不专门派人到广东直接招募工人。一批批华工从广东台山、新会、开平五邑地区出发来到了美国。据了解,先后有约1.2万名华工参加了太平洋铁路建设,华工占所有铁路工人的85%,其中70%以上来自江门五邑地区。
掘进布鲁默深槽、攻克天险合恩角、打通唐纳关上的“绝顶隧道”……在缺乏现代化机器的年代,华工仅凭人力与简单的工具,开山凿路,攻克了无数困难,完成了东西两条铁路的会合。自从太平洋铁路修建以来,华工通常担任最基础、最辛苦、最危险的工作。
“中央太平洋铁路原计划14年建成,在大量雇用勤奋而又廉价的华工后,实际上只用了7年,节省了2/3的费用。”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五邑大学原副校长张国雄介绍。
R·W·霍华德在《宏伟的钢铁线》中这样写道:“如果没有中国人在令人目眩的高空,贴在几乎垂直的悬崖上干活;如果没有中国人用生命闯过了白人难以忍受的艰苦难关,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负责的路段决不会建成。如果建成,时间上也要拖得很久。”
返乡
五邑大地上道钉回响
随着横贯大陆铁路贯通,五邑铁路华工们有的继续在北美大陆其他铁路从事建设、养护等工程,有的则在美国城市中定居,有的毅然回国建设家乡。这些五邑铁路华工中,就出现了不少杰出代表。
如祖籍开平的铁路华工林立恒。“林立恒,1843年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赤水回龙里村,为美国的铁路建设作出了非凡的贡献。”在展览上,一段文字如此介绍了铁路华工林立恒。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谭金花说,他只是一万多名五邑铁路华工中的一员。
参与横贯大陆铁路西段建设的部分华工,前排左二为林立恒。图源网络
1865年,成千上万名居住在加州的华工听闻招聘消息后,迅速加入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队伍中。招聘广告甚至遍布五邑地区,将更多人吸引上了驶向美国的汽船。
谭金花介绍,他在美国成家立室后坚持向后代教导中国传统文化、维持与祖国的联系。其子林福元更是中国航空工业先驱,从1914年回国至1945年退出航空界的数十年间,曾先后任三家飞机制造厂的厂长,为发展中国的航空工业作出过贡献。
另一位著名的五邑铁路华工代表便是陈宜禧。据悉,从参与横贯大陆铁路西段的建设起,陈宜禧在美国从事铁路工作长达四十余年。回国之后,他倡议并主持建设了中国第一条侨办民营铁路——新宁铁路。
陈宜禧曾参与横贯大陆铁路西段的建设。图源网络
以陈宜禧为代表的新宁铁路的建设者中,不少人是参与北美铁路建设的华工。该路的修筑以“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工”为号召,立下了“以中国人之资本,筑中国人之铁路;以中国人之学力,建中国人之工程;以中国人之力量,创中国史之奇观”的宏愿,修筑完成了一条130多公里的铁路,这在同时代的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些铁路华工及其后代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自主修筑新宁铁路,他们的贡献从始至今,一代代的家乡人没有须臾忘怀。
金钉
见证两国人民百年交往史
1869年5月10日,时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利兰·斯坦福在位于犹他州北部的太平洋铁路东西线合龙处打下一颗金色道钉,宣告美国太平洋铁路竣工。
同一铁路路段的历史对照(旧照)。图源网络
同一铁路路段的历史对照(现照)。图源网络
来自中国的茶叶等商品在旧金山火车站装上火车,运往中西部的圣路易斯,开启了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新干线。自此,美国实现了长期追求的建立一条直接通往太平洋和中国贸易通道的梦想。
1991年1月,美国伊利诺伊州政府向芝加哥友城上海市捐赠了一座造型独特的“中国铁路工人纪念塔”,以纪念中国建路工人的贡献,并象征伊州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的持久友谊。2014年5月9日,美国劳工部将铁路华工列入荣誉纪念堂,纪念他们的卓越贡献,华工是进入该纪念堂的首批亚裔群体。2019年5月9日,旧金山市议会通过最新的提案,将每年的5月10日作为旧金山“铁路华工日”。2019年5月9日至10日,纪念首条横贯美国东西部的铁路——太平洋铁路建成150周年的“金钉节”在犹他州盐湖城举行,江门市政府接受《犹他州议会表彰江门市状书》表彰状,赞扬了江门早期铁路工人在建设太平洋铁路中所作贡献。
158年前,五邑华工从敲下一颗颗金色道钉铺就出太平洋铁路,再到返乡筑就新宁铁路,开启了侨乡百年“铁路梦”。
如今,随着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落成投入使用,并与北部的广州南站、东部的深圳北站共同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内联外通的轨道交通枢纽“黄金三角”。百年一瞬,铁路梦圆,侨乡实现了从“铁路梦”到“枢纽梦”的飞跃。
展望未来,江门正积极拥抱“轨道上的大湾区”,紧密对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台,集中资源力量推进大广海湾经济区建设,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更好发挥承东启西区位优势,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祖远.150年前由华工参与的改变美国交通历史的横贯铁路[J].档案天地,2019,(07):21-23.
[2]刘进.追寻沉默的美国铁路华工——以中国近现代广东五邑侨乡文书为中心的探讨[J].美国研究,2017,31(06):73-89+6.
[3]黄安年.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101-117.
[4]150多年前,一支神秘的工程大军在异乡打通天险 国家记忆
[5]宽广太平洋,金钉纽带长 央视新闻
[6]江门与旧金山,延续150多年的“金钉”情缘! 微信公众号“台山发布”
[7]【邑起看看】沉默的道钉——江门五邑铁路华工的故事 微信公众号“江门市博物馆”
[8]6.招录美国太平洋铁路华工:“中国的万里长城不也是这些人修建的吗?” 微信公众号“住港札记”
[9]江门这些华侨先民越过太平洋,搭起了中美交流的桥梁 微信公众号“江门宣传”
南方+记者 申红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