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落地清远古龙窑,集聚“中大力量”为乡村振兴添智增彩

南方+

立冬后,小雪前,山上的茶果在阳光下饱满欲坠,山下的古龙窑中充盈着笑语欢声。11月19日,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及材料学院200名师生到清远市清新区龙颈镇石坎片区“同心窑研学基地”进行拓展培训,并结合当地实践就人文文化、非遗传承以及材料研究等方面开展交流学习。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及材料学院师生在同心窑前合影留念。

陶瓷作为中国重要的发明之一,对内承载着丰厚鲜明的中华文化,对外架起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石坎片区制瓷有着300多年历史,所制产品曾与江西景德镇陶瓷相媲美,民间当时更有“江西名瓷,清远土碗”的说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石坎片区的制瓷行业在内容生产上从“日用瓷”转向了“工业瓷”,并呈现凋零萎缩的态势。

如何擦亮清远“陶瓷之乡”的名片,最大程度盘活闲置资源、发挥当地优势,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成为龙颈镇当下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今年以来,龙颈镇将“百千万工程”作为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抢抓历史机遇,推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其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主动承担起弘扬传统陶瓷文化的责任,推动古老技艺淬火传承,陶瓷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龙颈镇充分发挥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龙颈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专业优势,不断提升镇内公共基础设施水平。另一方面,镇委、镇政府主动牵头,与清远中宿窑陶艺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了集陶瓷研学、非遗体验、陶器展览等于一体的“同心窑研学基地”。

非遗体验——石坎陶瓷。

此次中山大学200名师生前来进行拓展培训,正是研学基地从建到用,行业向新向好的具体体现之一。在基地里,师生们沉浸式汲取农业农科知识、体验陶瓷文化、体悟劳动意义,同时也在实践和交流的过程中,积极为推动古龙窑焕发新活力、地方发展展现新气象贡献高校智慧和经验方案。

中大学子参观同心窑。

不仅是古龙窑和陶瓷行业,推进“百千万工程”出新出彩,龙颈镇还有更全面的谋划部署,需要打造更多的强势产业,来支撑起镇域经济做大做强的“四梁八柱”。

龙颈镇明确,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清远市委“十大行动方案”、清新区委“四个清新”建设工作部署,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落细落实,突出抓好“一林”“两带”“三园”“四优”“五韵”工作,拼经济、拼发展、拼项目,充分利用龙颈丰富的资源环境,打造古色旅游、特色旅游、红色旅游、绿色旅游等旅游产业发展。着力以古龙窑和石坎陶瓷为抓手,通过文旅、研学、科研、体验、跨界合作等多元形式赋能产业升级,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奋力走出一条有效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龙颈路径。

【撰文】江绮雯 陈伟毅 韩英歌 麦子

【摄影】麦子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梁杰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