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疾控提醒:呕吐、低热,可能是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日前,浙江一女子被猫咬伤后,出现了呕吐、低烧、乏力、头晕等症状,外周血基因二代测序提示,她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

11月21日,广州市疾控中心发布提醒称,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临床上可表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需要与流感、支原体肺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登革出血热等发热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据广州疾控科普,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2011年由我国学者首次发现并报道的一种新发传染病,病原体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会出现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病死率高达6%-30%,预后差。

目前,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来源和带菌者尚未完全探明,一般认为蜱虫是主要传播媒介,另外可通过接触病人或带病动物的血液、体液,被带毒动物咬伤等造成传播。该病在我国主要发生于江苏、浙江、安徽等省的林区、丘陵等地带,多发于春、夏季节,潜伏期可能为1-2周(平均9天)。

广州疾控提示,SFTS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同时常伴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症状。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多器官衰竭、休克等造成死亡,老年患者重症风险较高。

在治疗上,目前主要为支持治疗,尚无特异性的抗病毒治疗。支持治疗包括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但效果有限。抗生素可预防或治疗继发性细菌感染,特别是有蜱虫叮咬史的患者。

该如何预防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

广州疾控表示,目前尚无预防SFTSV感染的疫苗。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1.防止蜱虫暴露或叮咬。流行期前往流行地区野外工作、游玩时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地长时间坐卧、玩耍,出行时最好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不穿凉鞋,如有条件,可使用防虫剂喷在四肢、头颈暴露位置的皮肤上。

2.做好动物防护。携带宠物外出林地、草地,或在山地、林地饲养家畜,除注意个人防护外,应注意宠物、家畜身上是否附着蜱虫。

3.若发现被蜱虫叮咬应及时就医处理。若无法及时赶到医院,建议仔细观察找到蜱虫的头部,用尖头镊子夹住其头部取下;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蜱虫,甚至挤破,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酒精或碘酒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4.避免接触已被感染的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一般情况下无需对病人实施隔离,医护人员和看护人接触病人时应当采取通用防护措施。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高温、高压、含氯消毒剂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在抢救或护理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当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病人血液直接接触。

5.避免接触、解剖、食用野生动物。

6.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有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出血或肌肉酸痛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南方+记者 陈伊纯

通讯员 穗疾控

编辑 田一鸣
校对 张芳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