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中午,2023年度东莞教育系统“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主题视频第十期(总第二十四期)上线南方+。本期视频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 争当时代‘大先生’”主题,走近“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先生。点击此处链接回顾视频。
1913年,蔡元培先生在《世界观与人生观》中曾阐述,世界无限而人生有限,因此在人短暂的一生中,不应过分考虑和追求一己之利益,而应该为推动人类进步、实现大众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在风起云涌的动荡年代,他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书写绚烂而炽热的教育人生。
【蔡元培先生精神内涵】
看点1: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山阴县。
越地文化,可上溯远古下及当今,夏禹治水、勾践复国,家喻户晓;文治武功、名士云集,源远流长。厚德载物的人文渊薮,在蔡元培身上复刻柔中蕴刚的人生底色。
清光绪十八年(1892),蔡元培进士及第,两年后被授翰林院编修,也是在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马关条约》签订,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心系国家前途与百姓命运,蔡元培以翰林之身,参加革命,在长期斗争中,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家。
在翰林院任职四年,这位被帝师翁同龢评价“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才也”的青年才俊,离开北京,回到家乡兴办教育,担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校长),力推新学,从此与教育事业结下不解之缘。此后,他还参与创立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和爱国学社。
1907年,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下国内一切事业,自费去德国留学。对此他说:“救中国必以学,而世界学术德最尊”,所以“游非西洋不可,且非德国不可”。
翰林出身的饱学之士,带着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奔赴睁眼看世界、寻求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艰辛历程。在给朋友的信中,蔡元培透露,为了解决生计,晚上或译书、编书,或做家庭教师,才得以过上“半工半读”“半佣半丐”的留学生活。
1907-1926年的20年间,蔡元培先后5次出国留学和考察,旅居国外近12年,终成学贯中西、博采众长的一代大家。怀抱“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参加革命、投身教育,燃尽毕生心力。
看点2: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蔡孑民先生于二十二日抵北京,大风雪中,来此学界泰斗加晦雾之时睹一颗明星也。”这是1917年1月1日,刊登在上海《中华新报》上的报道。这一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私德不修,祸及社会。”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非常重视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品行修养及道德建设,在著名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他向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友。
就职演说成为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宣言书,其抱负之宏大,志向之高远,成为一枚巨弹,震惊中国。
为整饬校风,他不遗余力与社会浊流作斗争,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聘请辜鸿铭、钱玄同、胡适等大儒为老师,也力邀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名人入校,这一时期北大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摇篮,培养了一代代杰出人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他主张“科学救国、美育救国”,提出要培养自由、平等、民主的社会新人,在德、美、体、智方面一个都不可松懈。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这样说,“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等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以一个校长身份,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找不出第二个人。”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一百年前,先生以“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铁肩担道义,用知识分子的思想与脊梁,推动“兼收并蓄、广纳众流”由理想成为现实,成就了北大的群星璀璨,也培育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新思潮。
看点3: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秉承“不苟取、不妄言”的家训,蔡元培以清廉正直立身,安贫乐道,待人接物慈悲心肠,令人如沐春风。凡是与他有过接触,特别是与他相知较深的人,都对他的宽厚性格有着深刻印象。
到北大上任当天,校门口一排校工排好队,毕恭毕敬地向新校长鞠躬敬礼,但令校工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新任校长竟迅速下车向他们走来,脱下礼帽,向他们鞠躬回礼。
历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不以权谋私,不贪污受贿,不借自己的社会声誉敛取钱财。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背后,还有一代大家的古道热肠,他乐善好施,时常给社团组织捐款,接济北大生病去世、生活困难的教职工。
1928年,蔡元培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应酬繁多,开销增大。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在《融会中西学术的大师》一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件小事:
中研院的部下听说蔡元培的薪水入不敷出,便好心使然,在每月既定薪水的基础上,悄悄给院长多加了200元。蔡元培发觉后,立即退还了多发的这笔钱,还反复强调,“一切要按规定办理,生活苦些不要紧,但守法必须要严格做到”。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先生于香港逝世,身后无一间屋、无一寸土,临终前欠下医院千余元医药费,后由家人典衣质物结付欠费,入殓时的衣衾棺木费用,由亲友筹集凑齐,送葬市民闻之泪目。《大公报》记者西夷在其发表的《送蔡孑民先生遗榇安厝》一文中写道,“人总有一个死,不过死当如先生完整无瑕地死,才能获得千秋万世的景仰”。
清贫一生、清廉一世。对贫乏的物质生活安之若素,对科学知识、学术研究、高雅艺术和道德修养却乐此不疲,先生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彰显高洁的个人品行与伟大的人格追求,成为我辈楷模。
【专家访谈】
欧阳哲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史学专家):
蔡元培教育思想主张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蔡元培的一生,是毕生献身于教育和科学事业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教育新学术的创办者和奠基人。
他的教育思想和贯穿在他教育科学活动中的主张,对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他的个人魅力和高尚品德,具有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东莞校长老师分享】
李应昌(东莞市厚街镇中心小学校长):
传承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立校、文化强校
教育者,以文化人。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厚街镇中心小学的前身是有五百多年历史的鳌台书院,传承书院楹联文化中“通古今 树栋梁”理念,如何实现文化育人、文化治校、文化立校、文化强校,是学校不变的研究课题。
当前学校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在德育教育中通过特色主题活动,践行传统文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开展《论语》释读、粤剧、书法等校本课程,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黄雅君(东莞市厚街镇前进小学教师):
鼓励学生制作“立志卡”,写下爱国心强国志
翻开历史的画卷、倾听岁月的声音,蔡元培先生立志教育救国、学术救国,在觉醒年代点燃思想火花,给予无数青年追梦的力量。
前进小学曾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将军的故居,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东莞地下特别支部所在地,接力信仰的精神火炬,红色基因在校园代代相传,学校编写了《前进荣光》红色校本课程教材,每年组织学生到小坞园参观,重温历史、缅怀先烈。在和孩子们相处过程中,我也会将革命先辈的鲜活事例、峥嵘岁月融入课堂,鼓励学生制作属于自己的“立志卡”,写下真挚而热烈的爱国心、强国志,点燃梦想、照亮远方。
杨碧辉(东莞市虎门镇中心小学校长):
将五育并举、全面育人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
蔡元培先生主张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也时常思考,如何将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真正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基。
德育是教育的核心,为此学校打造了极具本校特色的“一日常规”细则,从细微处入手,让孩子从小养成规则意识;比如劳育,我们在校内打造劳动实践基地“趣耕园”,把劳动实践活动与各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体育是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重要途径,我们坚持在全校范围内推出晨跑,我会和孩子们一起,在跑步中开启全新的一天。
林小原(东莞市虎门第三中学教师):
培养有底气、有骨气、有志气的时代新人
我是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培养有底气、有骨气、有志气的时代新人,便是我的教育目标。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就曾说过,“教育一方面是讲求学问,引导社会;另一方面养成人才,效力社会”,国家和民族未来与青少年的教育息息相关。
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时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解答他们的疑问,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与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会结合课程内容创设情境,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强化认识。比如针对垃圾分类,带领他们深入社区做调研、找问题、提建议;开展“我的祖国”班级故事会分享,邀请学生讲述国之重器与大国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坚定文化自信。
【统筹】王慧
【采写】南方+记者 黄婷
【视频/图片】孙俊杰 黎晗
【设计】袁永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