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在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过程中,牢牢把握中央赋予深圳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历史使命,结合“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历史契机,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以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为对象,通过分离红树林保护碳汇产权,开展碳汇价值转化路径探索,形成“碳汇确权-碳汇计量-底价评估-规则制定-交易监管”的全链条交易机制,走出了“两山”转化的新路径。
1.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晰产权主体
初步构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标准、方法和路径,划清保护区界址范围、查清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明确自然资源权属状况和关联信息,切实落实自然资源所有权的权利主体保护责任,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履行“两统一”职责提供基础保障。保护区已纳入深圳市湿地资源清单,由深圳市政府代理履行所有者职责,2021年3月,完成保护区确权登记,明确权属与红树林地总面积,符合交易标的产权明晰要求。
2.研发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方法学,完成碳汇计量
基于保护区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查数据,编制全国首个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为目的《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方法学》(以下简称《方法学》)。2023年5月25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式发布《方法学》。聘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国家认可第三方核证机构),对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产生的碳汇量进行核证。经核证,试点范围内126公顷红树林地保护活动在第一监测期内(2010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的碳汇量为38745.44吨,年均3874.544吨。
3.打造红树林保护碳汇价值评估方法,确定交易底价
从成本、效益、市场及技术路线等方面入手构建碳汇资产评估方法体系。综合考虑试点意义、资源稀缺性、深圳市实际情况等因素,运用市场比较,对红树林保护碳汇开展价值评估,将保护区内红树林产生的碳汇产权进行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可交易的对象,确定了基本符合市场情况的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价格,从而形成碳汇交易底价。
4.周密制定交易组织方案,实现市场化配置
在市纪委监委、发改、司法、生态环境、金融监管、财政、统计等部门配合下,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编制《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树林保护碳汇交易试点组织方案》,经市政府同意印发。基于资源稀缺性、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考虑,选取一年期红树林保护碳汇量3875吨作为交易标的。9月5日,发布拍卖公告;9月8日,举办碳汇交易推介会;9月26日,举办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会,吸引17家企业和组织参加,经过92轮激烈竞价,最终以485元/吨的全国最高单价成交,拍卖收益上缴深圳市财政,反哺红树林保护与修复。
5.创新开发金融保险产品,助力蓝碳可持续发展在市纪委监委、发改、司法、生态环境、金融监管、财政、统计等部门配合下,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编制《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树林保护碳汇交易试点组织方案》,经市政府同意印发。基于资源稀缺性、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考虑,选取一年期红树林保护碳汇量3875吨作为交易标的。9月5日,发布拍卖公告;9月8日,举办碳汇交易推介会;9月26日,举办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会,吸引17家企业和组织参加,经过92轮激烈竞价,最终以485元/吨的全国最高单价成交,拍卖收益上缴深圳市财政,反哺红树林保护与修复。
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探索建立蓝碳交易和新型金融业态合作机制。通过“生态保护+保险机制”有机融合,创新开发适合红树林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金融保险产品。2023年7月25日,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见证下,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签订《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碳汇保险捐赠协议》,标志全国首单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落地深圳。
至此,深圳市初步构建碳汇全链条交易机制,打造碳汇“可度量-可交易-可实现”的价值实现路径。本次试点为“两山”转化理顺了思路、打通了路径,极大提升了资产价值,得到人民网、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香港商报等多家媒体的持续跟踪与宣传报道,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