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中,核心任务是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只有森林质量好了,林相好看,林分结构和层次合理,森林生产力整体得到提升,才能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打好坚实基础。
进入正题前,先做一个简单的科普。在林业经营中,描述一片森林,我们常常提到两个名词——林分和林相。其中,林分简单来说就是组成森林的成分,指森林的内部结构特征(如树种组成、森林起源、林层或林相、林型、林龄等)大体一致而与邻近地段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的林子。一片森林,可以根据树种、起源、林相、林龄、疏密度、林型等不同,划分成不同的林分,通常作为确定森林经营措施的依据,不同的林分需要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林相通俗地说,就是“森林的外形”,一是指林冠的层次,可分为单层林和复层林;二是指森林的林木品质和健康状况,如林木价值较高,生长旺盛,称为林相优良,反之则称为林相不良。
江门的林分和林相如何?作为“国家森林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绿美大市,江门有森林面积4285平方公里,地形地貌独特,大部分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具有开展规模化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巨大潜力,同时江门水热资源非常丰富,丘陵、河流、海岸、海岛等各类资源一应俱全,具有系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绿美示范的资源禀赋和独特优势。江门还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优势,侨乡人民历来十分重视对生态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保存了大量乡土树种资源和一些特色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可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提供树种参照。
然而,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过去,由于长期大量的人为干扰、生产经营活动频繁等,造成植被严重退化,人地矛盾、生态风险和环境压力加剧。为了改变这一困局,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在鹤山马山建立了以植被生态恢复为主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恢复生态学长期定位监测和研究,系统研究退化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探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机理、研发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和方法,旨在创建一个生态与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丘陵综合开发利用的示范样板。这些科研目标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目标相同,建站近40年在植被生态恢复方面积累了大量数据和相关成果,可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推动江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提供科技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
围绕科学改造林分、改善林相,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江门可从以下两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因地制宜做好规划。按照森林经营目标不同,进行合理的规划,我们林业人要下林地、做调查,选好地,选好树,育好苗。林业经营是一项长期而又需要持续投入的产业,短期内可能见不到效果,要做活“林文章”,做好林业产业,长短结合,发挥短期的经济效益也是必须的,如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用好林下的空间,发展林—菌、林—药、林—果、林—苗等产业等。进一步加强示范点建设,让人们能真正感受到绿美效果,深入挖掘森林生态休憩、康养等功能,让百姓真正体会到提升森林质量带来的红利。
二是做好树种选择和配置。树种选择是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关键,合理的树种选择与配置,不仅影响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更直接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前景以及几代人的林业收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部分林业造林主要为纯林,以松树、桉树及快速生长的相思为主。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营造纯林抗逆性差,一旦感染病虫害,特别是大面积感染后很难控制。因此在林分改造时,就应该充分考虑这一因素,营造不同适生树种的混交林。进行严格的树种选择是林分改造或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关键,同时,同一树种的种源、苗木质量等因素也直接影响改造的成败,必须进行综合考虑。
为此,充分利用地带性森林植物资源,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景观生态功能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选择最适宜的树种。采取地带性建群种、优势种、长寿树种与速生、伴生、慢生树种相结合,耐阴树种与中性、喜光树种相匹配,深根性与浅根性树种组合,上层与下层树种相配置,进行树种的选择。植物群落中,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所以通过林分改造营造混交林,提高物种多样性,使其结构接近自然群落,增强抗干扰能力,长期来看可进一步降低森林经营成本。
还要选择合适的伴生树种。目标树种确定后,需要选择合适的伴生树种与之混交。伴生树种的作用是促进目标树种的生长和优良干形的培育,保持水土等。如果伴生树种选择不当,会压抑甚至取代目标树种。无论是森林植被恢复,还是森林质量提升,都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久久为功,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森林变好了,生产力得以提升,效益显现,百姓就会受益。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开放试验站暨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高级工程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