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极右翼候选人,当选新一届阿根廷总统。
据阿根廷国家选举委员会当地时间11月19日晚公布的数据,极右翼选举联盟“自由前进党”候选人哈维尔·米莱在当天举行的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胜出,当选阿根廷下届总统。他将于12月10日正式就职,任期4年。
哈维尔·米莱。新华社发
米莱现年52岁,经济学家出身,曾是摇滚乐队成员和脱口秀明星,被一些媒体称为“阿根廷特朗普”。他曾主张大幅削减预算、废除阿根廷比索实行全面美元化、关闭阿根廷央行等具有争议的经济政策。“我不是来引导羔羊的,我是来唤醒雄狮的。”在今年总统初选获胜后,米莱如是说。
米莱当选意味着什么?就任后可能采取怎样的施政举措?能否带领阿根廷经济走出通胀?南方+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所所长牛海彬、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阿根廷研究中心主任郭存海。
南方+:米莱的政治主张和施政目标是什么?为何阿根廷媒体称其为“极右翼自由主义经济学家”?
牛海彬:从政之前,米莱是一个经济学家。他较为信奉自由主义的经济路线,这类经济路线更加重视货币的稳定性和企业、市场的作用,反对大政府模式,尤其是阿根廷现任政府所推行的福利主义政策。
在竞选活动中,米莱称只有自己才能改革国家的经济体制,宣扬对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见解:“税收就是盗窃!”等等。因为这些言论,他被打上了“极右翼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标签。
南方+:有观点认为,阿根廷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是不同经济政策之间的“对决”。米莱的上台,代表了阿根廷国内怎样的民意倾向?
牛海彬: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从投票结果就可以看出:中左翼执政联盟祖国联盟候选人、现任经济部长塞尔希奥·马萨的得票率为44.19%,米莱获得55.80%的选票。前者的支持人群主要是阿根廷贫困人口,后者则大多是主张自由主义经济路线、反对福利主义政策的选民。米莱的胜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阿根廷国内部分民众对自由主义经济路线的支持与认可。
为什么会这样?部分原因在于阿根廷民众对马萨未能有效管控经济危机丧失耐心和信心。近年来,阿根廷深陷严重经济危机,政府债台高筑,贫困情况加剧,今年年初至10月累计通货膨胀率达三位数。在这种情况下,民众便会给以米莱为代表的非传统政客,以及其非传统的解决思路,一些尝试的机会。
11月19日,选民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处投票站投票。
南方+:有专家指出,米莱即便获胜,他领导的党派因为资历很浅,也不大可能控制国会,因此其实现政治主张的空间非常有限。对此您怎么看?
牛海彬:米莱在国会应该会遇到很多的阻力,但在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方面,政府仍有很大的话语权,例如大幅裁撤政府部门以节省财政开支、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等,这些并不在国会的权力范围内,所以他还是能做不少事情。
郭存海:米莱所率领的阿根廷“自由前进党”在参众两院均属极少数,即使加上其同盟党PRO党,也仍然是少数派,将受到前执政党“祖国联盟”的极大掣肘。米莱想做的和能做的之间存在巨大距离,在竞选完成后,他想做的事情可能也会发生调整和改变。
南方+:近些年,多个拉美国家大选出现左右之间难分伯仲的局面,且大选结束后往往会掀起新的冲突。您如何解读拉美国家政坛左右博弈加剧的情况?
牛海彬:左右博弈的“钟摆现象”在拉美长期存在。以阿根廷为例,由于长期面临通胀,左翼和右翼政府上台都未能解决问题。但今年出现了米莱这样一位极右翼的非典型政客,他比传统的右翼政府更加激进。广大选民选择了米莱,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民众盼望使用更加多样的方式,应对和解决阿根廷的经济危机。
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这种左右博弈加剧的情况,将会让右翼政府和左翼政府间各自联盟,极有可能造成拉美一体化变得更加碎片化,使拉美一体化的目标变得更加遥远。
郭存海:我认为,以米莱为代表的拉美极右翼政治家的上台,以及与此同时拉美所呈现出的极右翼政治趋向,将有可能使阿根廷国内政治生态,乃至拉美政治生态复杂化,拉美地区在安全、经济等领域的一体化进程或将受挫,这些值得各方密切关注。
南方+:据您观察,米莱上台后将采取怎样的外交路线?
牛海彬:在价值观念上,米莱与传统的市场资本主义国家相近,均属自由主义经济路线,因此米莱政府可能会与北美及欧洲地区的发达国家加强联系,继续推进对外伙伴关系的多元化。
另一方面,米莱本人对“全球南方”持相对消极的态度。在今年8月阿根廷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后,米莱发声批评此举,并称阿根廷的地缘政治盟友必须是美国和以色列。因此,米莱上台后,阿根廷的传统伙伴关系可能会经受一定考验,例如与左翼政府执政的巴西之间的关系。
南方+记者 陈嵘伟 龚春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