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乡村治,百姓安。为更好展现横沥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全力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创新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的工作成效,日前,横沥策划推出“一村一特色党建品牌”活动,让党建品牌创建与经济发展、乡村治理、文化传承、为民服务等深度融合,开启高质量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为此,南方+启动“一村一品 犇向和美”专题报道,深入全镇18个村(社区)进行一线走访、调研,以小切口、微视角、新题材,全面展现横沥镇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工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探索和新进展。敬请垂注。
横沥水边村,是广东省革命老区村庄,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与“东纵”游击队有着深厚的渊源,曾涌现出多位抗战英雄。近年来,该村大胆将文化融入党建,积极开展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扬、创新探索传统民俗的创新和融合,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创新优势、发展优势,让旧村穿上新衣、让乡村焕发新颜、让产业阔步前行,更让这个曾经的欠发达村,向着和美乡村之路奋勇前行、提质增效。
激活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
“如果说水边村有什么特色?红色文化肯定是优势资源。”水边村党委书记吴剑锋表示,水边村历来人才辈出,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村里涌现了多位英雄人物,他们有的为中国革命事业呕心沥血,有的为抗击日军侵略献出生命。
其中,就包括早年参加同盟会、后来投身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烈士吴勤,黄埔军校学员、后在战斗中牺牲的革命志士吴剑本,17岁参加革命、20岁被捕遭杀害的游击队队员吴翠欢,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东莞首位县委书记的吴震权,还有13岁成为“东纵”游击队、交通员的小战士吴坚,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慷慨就义的吴权、吴培旺等。
水边的红色,是深邃的家国情怀,是革命精神代代相传之美。据载,1941-1945年间,东纵游击队在路东片区水边设立革命联络点,虽受到敌寇疯狂扫荡,但当地民众始终积极提供支持,涌现出众多革命先辈前赴后继,甚至为此牺牲。
这些英雄故事和历史事迹是水边村宝贵的资源,如何进一步激活这些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是水边村干部们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能不能以党建主题形式建成主题公园或文化长廊,这样既能展示学习也能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说干就干。水边村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中心,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支点,通过充分整合闲置地、道路边角地等,陆续建成党建主题公园、党建文化长廊、红色文化宣传专栏等。同时,利用屋舍墙体绘制党建主题彩色墙绘,搭建红色宣传栏展示革命英雄事迹等,持续把党员活动阵地向外拓展延伸,让党员和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教育,凝聚了党心民心,从而真正让党建文化悄然在群众心中落地生根。
此外,借助寒暑假“大手拉小手”和亲子活动等载体,通过开展拜祭革命烈士纪念碑、探访对话烈士后人等活动,引导众多青少年探索和了解本土红色文化及历史,深入领悟革命精神内涵。
推动阵地建设、传承民俗文化
党建引领文化,文化凝聚民心。与深厚的红色资源一样,这里的民俗文化也异常出彩。
据载,水边原名水滨,这是一个听起来非常优美而浪漫的名字。在这里,敬老爱老成风,一个源自1986年乡贤倡议创办的“老人会”,延续了37年,至今每年农历九月初十,水边村集体、爱心企业、爱心社会人士都会筹集资金,邀请老人共聚用餐,为老人派发礼品、筹备粤剧演出等,实现凝聚民众、淳化民风,进一步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一个简单却温暖的敬老活动,已成为水边村的文化传统。
在水边村,从年头到年尾都会有各种传统节庆习俗活动,其中特色的貔貅舞,据载已有数百年历史。每逢节庆之日,貔貅舞必上街表演,备受群众喜爱。
作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横沥水边貔貅舞是颇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民俗舞蹈和祈福、招财的节庆活动。数十年间在几位传承人的努力下得以保存,但随着老艺人年岁渐长,该项传统文化面临后继无人、技艺失传的难题。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该非遗项目,在东莞市文化馆、横沥镇政府等的协同“抢救”下,濒危的横沥水边貔貅舞,如今不仅走进校园建立起21名教师和85名学生的传承人团队,更通过结合皮影技术,创新制作出《貔貅传奇》皮影剧,让传统的貔貅舞逐渐焕发新活力。
与貔貅舞一样,重新被激活再现的还有停办了40多年的水边曲艺社。这个成立于1953年的曲艺社,由于各种原因,中途停办后又短暂恢复,又于1981年解散,但其间,曲艺社的足迹遍布东莞乃至珠三角的城市,备受群众喜爱。2022年底,在横沥镇文化部门的指导下,本着挖掘曲艺文化能人、传承粤剧曲艺文化、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宗旨,水边村曲艺社成功重建。粤曲演出“开锣”当晚,为群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至今仍被当地村民津津乐道。
吴剑锋表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水边村坚持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包括亲子共读书籍、曲艺社演出特色曲目,让党员群众在寓教于乐中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筑牢文化自信根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整治人居环境、建设美丽村居
走进水边村,干净整洁的村巷道路,整洁美丽的街头小景,越来越好的水生态环境,为村民营造出舒适宜居的乡村环境。
近年来,水边村紧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积极盘活低效用地资源,强化人居环境整治,先后建设了农业生态休闲公园、党建主题公园,党建长廊等,持续增加村民休闲娱乐场所,促进乡村和谐宜居。
其中的水边村农业生态公园,占地面积共约2万平方米,配备有休闲绿道、休闲广场、休闲长廊和亲水平台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和场地,成为周边群众休闲游玩的场所;水边村党建主题公园则配备有宣传长廊、篮球场、停车场、红色宣传长廊、主题雕塑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和场地,每天前来休闲娱乐的群众络绎不绝。
“人居环境是关系村民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的事,也是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竞争力和潜力所在。”吴剑锋介绍,近年来水边村紧抓村容村貌提升工作,在人居环境整治、道路升级改造、主题景观建设等方面不断发力,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曾经脏乱差的边角,都变成了优美亮丽的街头小景。
不止于此,依托紧邻东部快速干线和从莞高速的交通区位优势,水边村的美丽村居逐渐释放美丽经济的红利。“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水边村集体的物业经济一直比较稳定,厂房几乎没有空档期。”吴剑锋介绍,为更好优化产业空间,水边村正大力落实推动村岗头岭(土名)片区老旧工业区约118亩用地进行“工改工”改造,希望通过对低效、低容积率、破旧的厂房进行改造,为引进优质产业发展提供更优的承载空间。
“感觉村里变化很大。以前很多的巷道、屋前屋后堆放的杂物、废旧物,很乱很难看,现在通过整治改造,整个村干净多了,舒服多了。”几乎每天都来村委会旁边党建主题公园跳广场舞的吴大妈,说起村里的变化就止不住地高兴。她直言,曾经杂草丛生、脏乱差的荒地,被改造成主题公园,村民有了打篮球、跳广场舞、休闲运动的集聚地。“这就是提升我们获得感幸福感最直接的方式。”
南方+记者 刘远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