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平台”打卡何时休?专家:勿让家长成“指标机器”

广州教育头条
+订阅

近期,多地叫停“安全教育平台”打卡,使得教育平台强制打卡问题引发社会关注。全国范围内,不少中小学、幼儿园已经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对家长和学生不做强制要求。

专家表示,学校应该提升安全教育课程质量,以倡导型的方式,鼓励学生和家长观看。各地教育部门应该避免形式主义“层层加码”,让家长变成“指标机器”。

“安全教育平台”首页。

“安全教育平台”首页。

不断“提醒”家长完成打卡

“安全教育平台”旨在通过信息化平台,协助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开展安全教育,教师可以运用视频资源组织课堂教学、带领学生开展技能训练、进行家校安全教育互动、及时了解和评价安全教育效果等。

这样一个本该起到正面教育作用的平台,却让不少家长感到心烦。

学校“提醒”家长打卡。

学校“提醒”家长打卡。

“小孩在越秀区一所幼儿园读大班,几乎每周都有‘安全教育平台’的课程,小孩经常回到家,就急着要我们拿手机给她看。”广州市越秀区某幼儿园的家长蒋先生说,老师要求学生要登录、做题、打卡,视频有长有短,虽然能学到知识,但偶尔也有跟安全教育内容无关的视频,时间还不短,感觉没必要。

小孩在天河区某小学就读的周女士,一样被“安全教育平台”打卡问题所困扰。

“一般是家委会再三催促,我才会点开视频看。”周女士说,一开始觉得内容不错,随着观看频次不断变高,自己渐渐失去耐心,甚至对这种应付打卡的行为感到厌烦。

“观看时因为不能中断视频,得一直开着手机。”孩子在番禺区就读初中的王先生说,学校虽然没有强制要求观看,但老师会在群里“提醒”尚未完成打卡任务的家长,工作忙碌时很难兼顾,而且往往“要得急,压得多”。

学校为什么会短时间内向家长“压下”沉重任务?

事实上,从教育部到学校,课程观看的指令往往经历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区教育局等多个层级,由于“反射弧”过长,到学生层面已过去许久。此时,原本不急的学习任务,容易变成紧急任务。

不仅如此,各种与学校教学无关的“评比”“争优”等活动,也令家长“头昏脑涨”。

“这些评比活动浪费时间和精力,很多作品都是家长或老师‘代劳’,实际上不能提高孩子的能力。”孩子在越秀区某小学就读的周女士说。

学校也有“难言之隐”

“我们指标没完成,区教育局上周还在催。”广州市某小学教师杨老师说。

对于家长的抱怨,学校也有“难言之隐”。广州市某中学教师陈老师向记者坦言,虽然不会强制要求,但区教育局会发布统计数据,通报各个学校的完成率。

“区里公布各校的情况,学校就会公布各个班级的情况,顶着压力,老师只能不断‘提醒’家长要完成打卡。”陈老师说。

广州市某小学教师张老师认为,平台安全教育内容的学习效果,不能通过后台数据说明问题,“如果执行过程中‘变味’了,一味追求数据指标,很难不在家长群体中激起‘浪花’”。

专家:避免让家长变成“指标机器”

近期福州、成都、济南等地教育局发文取消学生安全平台强制打卡,得到包括教师、家长在内诸多网友点赞。

毫无疑问,安全教育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当安全教育变成一种负担,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施雨丹认为,不能把打卡当成检验做好安全教育的标准,更不应该成为一种硬性任务。

“如今我们都在提倡跨学科和整合性学习,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有部分内容相互重合,学校可以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否则课程内容重复度高,学生和家长容易失去学习的耐心。”施雨丹说,安全教育应该更有趣、贴近儿童生活。

在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郑子殷看来,家长对“安全教育平台”打卡不满的主要原因,不仅是因为学校以打卡登记、催促完成的方式发到家长群,容易让家长觉得是强制性,让家长不舒服,“有时候学校统筹安排性不足,短时间内要求家长提醒孩子集中完成多个学习任务,家长只能自己上手帮孩子干了”。

家长主动为孩子“代劳”,不仅达不到学习效果,更是对孩子成长的不负责。

“建议诸如安全教育等教育内容,应该以倡导型的方式,鼓励学生和家长观看,如果确实优质,大家会在自己方便的时候去学习观看。”郑子殷说,教育部门应该建立定期发布机制,以合理频次安排安全教育学习课程,避免搞“突袭”,避免形式主义“层层加码”,让家长变成“指标机器”。

南方+记者 陈理

延伸阅读

安全平台打卡,这种形式主义早就该叫停

该叫停的远不止“安全教育平台”强制打卡

编辑 朱丹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